每年一度的全球資訊安全重量級展會RSA Conference 2008剛剛在舊金山落幕,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安全專家及業者齊聚一堂,在論壇會議及展場中發表許多重要趨勢、關鍵技術及創新解決方案,也激盪出資訊安全最新議題的無限火花…
目前的確有許多方式可以確保伺服器與用戶端間的安全通道,但是並不是每一種協定都可以使用,更遑論提供服務的企業或個人是否會願意因此申請憑證,也因此讓端對端信任只流於空談階段。
要能達到端對端信任必須要有各方面的參與及配合,因為IPv4本身並不是一項安全的通訊協議,要能夠徹底建置安全網路架構,首要項目就是IPv6的推動,藉由IPv6原生的高安全性及內建的加密機制,才能夠確保傳輸路徑上的安全性。
其次是員工本身的認知,要加入安全措施,使用者就必須要多加上幾道手續,必須不厭其煩的輸入密碼或啟動相關程式。這些步驟或許繁瑣,但資安漏洞往往就是在這些小地方發生。
資安不是單一環節的問題
過去有許多企業認為只要加強閘道端的安全設備與架構,就能確保內部網路的安全,現在已經證明這項論點是錯誤的,因為去年各家廠商或單位的調查報告都指出,事實上目前大多數的資訊安全攻擊都是從內部發生的。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重新省思,早期那些資安架構與設備,是否真的能夠因應現在高度行動化及服務多樣化的工作環境,許多專家都不斷強調,資安疆界已經由網路邊界遷移到用戶端設備上,如果企業還停留在「防禦城門」的思考模式,那麼間諜就有可能從不受防禦的後門入侵。
正如同(ISC)2聯盟委員Howard Schmidt所言,資安不是單一設備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技術、人員及政策互相結合之後,才能夠有效提供安全的資訊平台。
技術不是資安唯一解決之道
有許多人會認為資訊安全只需要仰賴各種防護設備就可以完成,但這樣的想法失之偏頗。因為產品雖然可以提供部分的防護工作,但這些都僅能防護外來竊賊,如果使用者自己的習慣不當,或是因為無心之過,打開方便之門供駭客或竊賊進入,再好的防禦措施都沒有用。
Garnter副總裁暨傑出分析師John Girard便表示,許多終端防禦解決方案只是為了協助或強制使用者避免一些壞習慣,例如軟體或病毒碼更新,如果使用者都有正確的使用態度及習慣,應該會減少許多資訊安全上面的問題,特別是在目前無線及行動網路越來越普及的狀況,更應該要留意自己的行動裝置是否會有安全漏洞。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並不是表示駭客或攻擊者一定比較厲害,而是任何防禦一定都會有其漏洞產生,在資安領域中,要體認到的是不可能有「完全防禦」,因此只能盡力減少風險,才能夠讓受攻擊時的損失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概念完善才能減少風險
在本次論壇中有超過200堂以上的課程,或許很多人會以為主要的課程都集中在產品技術上,其實並不然,純粹討論技術的類別僅有加密學、駭客與威脅、認證與存取控制、無線網路及通訊標準等項目,其他諸如商業營運趨勢與影響、法律規章或是個案研究等類別,都是偏重在商業營運的項目,講者也非如同想像的都是廠商上台發表。
RSA Conference已經不再充斥著關在象牙塔裡面研究演算法的數學狂,近年來更多的是西裝筆挺,希望能夠確保企業營運安全,同時保障客戶服務不受影響的企業家。
不過人太汲汲於一件事情時,往往就會被自己的執著所蒙蔽,沒辦法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其他相關事物,在資訊安全領域中,這往往是造成下一階段問題的開端。「從營運流程看待問題,會比從解決方案找問題簡單,」黃惠美如此表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沒有辦法根治資安問題的。」特別是主管企業資訊部門的人員,如果沒有足夠的資安概念,就沒有辦法仔細分析問題所在,這時候除了想辦法找外援之外,就只能聽著廠商天花亂墜的廣告形容詞,不到實際測試都不會知道是否真的能夠解決。一點小問題都因為這樣曠日廢時的處理,而釀成大病。
因此資訊部門主管應該要將自己拉到更高的角度,盡力瞭解商業營運與資訊架構的整合性與其相關點,確保重要關鍵點服務正常,這樣才能保障一切營運順利,不能僅顧著伺服器或其他資訊設備不放,而不問世間大小事,認為只要設備正常,企業營運就會順利。
RSA Conference的歷史 |
RSA Conference是由RSA Security公司於1991開始舉辦,最早只是由加密演算法學者與網際網路安全專家組成的論壇,偏向學術研究性質。當時所有參與會議的專家學者,都需要提出一篇論文,以研討會方式舉行。從1992年開始,都固定於美國、日本及歐洲舉行。
爾後隨著資訊安全範疇的擴展,會議中分類項目也隨之增加,目前幾乎所有有關資訊安全的最新議題都會在RSA Conference中揭露,同時也是接觸新技術與概念的最好機會。與會人士也更多樣化,除了學術界人士之外,也包含產業界菁英人士,近幾年更有政府官員的參與,更印證了資訊安全受到的廣泛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