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一代AI革命與數位轉型所帶來的加乘效應與挑戰,今年戴爾科技論壇(2024 Dell Technologies Forum)邀請波士頓顧問(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陳美融分享台灣產業生成式AI困境與轉型實戰。陳美融認為,過去企業積極投入數位轉型,經過3、4年的發展已到一個階段,如今轉而開始擁抱AI轉型。
她提到,或許有不少人還停留在生成式AI(GenAI)就是ChatGPT的印象,但GenAI對企業的戰略價值並不只於此。例如,企業可以將生成式AI融入在日常作業中,如此將有助於提升效率與生產力,諸如會議摘要、備忘錄起草、程式碼開發、發票對帳等等,均可改由生成式AI來執行,透過此一方式,預估可釋出10%至15%生產力。
更進一步可以應用在核心流程中,例如行銷、研發、客服、財富管理、信用貸款、核保等也有機會透過GenAI來大幅改變,重塑改造。舉例而言,將過去的知識轉換成結構化的資訊,以便能更快速地執行,就是其中一種應用方式,這種透過生成式AI來改造關鍵職能的作法,有望提升30%至50%效率。最後是將生成式AI應用在打造新型態的商業模式,以新價值主張創造營收來源,如顛覆性客戶體驗、數據變現、AI驅動服務或是AI嵌入產品等等。
三大價值體現對應不同人力、技術需求
然而,這三種不同的價值體現,卻也有不同的技術、人才需求。最容易實現的當屬把生成式AI融入日常作業中,只要採用現成的軟體,例如Copilot、ChatGPT Enterprise就可以實現。對應到人才方面,主要是鼓勵人員使用,讓人員技術升級,減少大量人工反覆執行的工作。但如果是重塑改造,就需要自訂AI系統,甚至遵循新的流程。過去,企業所收集、取得的資料只是礦山一角,GenAI讓企業開始正視非結構化資料的重要性,並且將之整合在一起,也因為如此,員工職能也要轉換成能夠使用AI來完成工作,因此在這個階段,不只是流程改造,員工編制規劃可能也要有所不同。
一旦走到創新業務模式,現今市場上的模型可能就不符所需,而是要考慮客製LLM,連團隊也要重新孵化。值得留意的是,從重塑改造開始,就需要業務單位,甚至是CEO來一起重新思考,重新改造。在創新業務模式也是如此,需要由上而下來執行GenAI的應用。
活用六核心原型 負責任AI降低風險
陳美融指出,GenAI可歸納出六大核心原型可以讓企業活用,包含對話式介面、知識生成、內容總結、數據分析與視覺化、個人化內容生成,以及合成模擬/訓練數生成。她舉例,企業內部可能有ERP、財務或是人資系統,經常要匯出許多報表,如果能夠有對話式的介面,就可以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內容總結方面,許多會議方案現在已經可以用生成式AI來幫忙摘要,除此之外,企業也開始討論如何匯集非結構化資料,將其變成知識,讓新進人員可以快速上手,很快地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操作。
「儘管如此,目前生成式AI確實仍存在一些風險,包含智慧財產權與版權侵犯、偏見輸出、網路安全與資料隱私,以及幻覺/自信但錯誤的答案等等,但其中有許多都可以透過負責任AI(Responsible AI,RAI)來減少風險。」她建議,企業應該要開始籌組RAI的小組委員會,討論如何使用生成式AI,以符合法規上的限制,同時也要保護資料。「別忘記,AI其實也很好用,過去波士頓顧問(BCG)公司協助銀行推動AI轉型,其實已經看到很好的成效,例如推薦下一步最佳方案、智慧化的留客、分析性的風險監控以及如何抓取客戶360的訊息,都有顯著的效益。」
製造業應用 輔助角色更合適
近期,波士頓顧問公司也發布的新研究顯示,全球員工對於AI和生成式AI的看法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在這份名為《工作中的AI:亦敵亦友》(AI at Work: Friend and Foe)的報告中發現,生成式AI每週可為員工節省五小時,讓他們能夠以更聰明的方式完成更多工作。
陳美融也舉例分享實際應用案例,例如在市場行銷應用上,通常一場大型行銷活動規劃所需的時間大約是3個月,而在行銷活動創建的過程中嵌入GenAI之後,可以大幅縮短至1~2個小時;在客服應用方面,原本某歐洲企業的客服需要耗費約20%時間在理解問題和找尋解方、30%的時間花在打字回覆,而且回覆品質的高低還會因為個別客服人員的能力而有所差異,在運用生成式AI後,平均服務時間減少18%,但同時淨推薦值(NPS)維持不變。
「台灣製造業是否也適合運用生成式AI?」她提到,製造業應用AI早已行之有年,生成式AI可視為是人工智慧的一環,能夠讓企業應用AI的面向更廣泛,但是製造業講求的是精準,而GenAI應用更擅長與人互動、提供有創意的內容,因此在場景的選擇上,與精準度相關的場景,例如提高透明度、異常檢測、參數調整優化以及預測等等就不合適,反而可以讓GenAI來作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應用的輔助系統,而且可以循序漸進。
舉例而言,當機台故障需要維修或檢修時,往往需要很有經驗的工程師或委外來檢修,這時GenAI就可以作為維修輔助系統,讓維修人員檢修時更有效率。第二階段則可以透過GenAI來進行預測性或判斷性的決策,例如遇到問題而不知如何解決時,GenAI也可以根據過去除錯的過程,或是現場的數據,來判斷根本原因,並提出一些建議的解決方案。第三階段則是做到自主性,人為介入越少越好。
不過,陳美融也強調,越到後面的階段,企業數位化的成熟度也必須達到能與GenAI形成很好的默契,才能有這樣的結果。
結合業務期望才能做大做好
儘管如此,企業在AI與GenAI的應用過程中仍面臨了諸多阻礙,包含與決策者的目標不一致、開發和實施週期緩慢、需求與投資不匹配、賦能力道有限、用例定義不明確以及擴展性不足等問題。
她提到,在協助企業的過程中,IT通常是執行單位,然而雙方討論時,最常做的事卻是詢問IT單位「業務單位的期望是什麼」,因為期望目標不一致將成為AI導入的一大障礙。唯有AI與業務能整合在一起,並且能因為AI導入而帶來效益,如此企業才會對AI有信心,才會持續地做大做好。因此與公司的目標策略結合在一起將是一大關鍵。同時企業也必須改變原有的硬體思維,從瀑布式開發轉變成更敏捷的方式,要有容錯的概念,錯了再調整,讓AI更聰明,使用者可以使用得更順手。另外,有不少企業不知道如何追蹤效益,使得AI賦能的力道有限,而這必須要從企業文化進行轉化,才能有效地推廣,讓AI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