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包含一般永續財務資訊揭露規定(IFRS S1)與氣候相關揭露(IFRS S2),金管會規劃自2026年至2028年會計年度起分三階段適用,但企業備感壓力,不只是上市公司的主體要揭露,包含子公司的所有資料也全部都要被計算在內。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不斷加劇,再加上國際法規與標準的相關要求,節能減碳已不再是一種合規的手段,而是決定企業未來競爭力的一大關鍵。過去幾年,企業專注於範疇一、範疇二,盤查企業內部的直接排放源,以及企業自用的外購電力、蒸氣等能源利用的間接排放。不過,光是範疇一、範疇二並不能完整呈現出企業完整的碳排狀況,根據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調查,供應鏈的範疇三碳排放量平均約佔整體總排放量的75%以上,換言之,範疇三才是佔企業總碳排的最大宗。
儘管如此,揭露範疇三卻是困難重重,因為範疇三的排放並不直覺可見,它可能存在於原物料採購、產品運送過程,甚至是員工的通勤與差旅之中。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範疇三包含上、下游類別共分為15類,上游類別包括購買之商品及勞務、資本財、與燃料及能源相關活動(未納入範疇一或範疇二)、上游運輸及配送、營運中產生之廢棄物、商務旅行、員工通勤以及上游租賃資產;而下游類別則包含下游運輸及配送、已銷售產品之加工、已銷售產品之使用、已銷售產品生命週期結束之處理、下游租賃資產、加盟以及投資。
勤業眾信永續轉型服務團隊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觀察,不少台灣企業正面臨範疇三的合規議題,特別是上市櫃公司。為了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包含「一般永續財務資訊揭露規定(IFRS S1)」與「氣候相關揭露(IFRS S2)」,金管會規劃自2026年至2028年會計年度起分三階段適用,實際發布時間為2027年到2029年,在這三年內,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會首當其衝,而後是資本額達50億元以上未達10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最後則是所有的上市櫃公司都需要在年報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的結果,而且不只是範疇一與範疇二,也須包含範疇三。
她提到,以最先適用的百億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為例,如果要提供2026年的盤查資料,就必須在今年就有些相對應的機制,否則沒有辦法因應2026年的需求,「現在企業備感壓力,因為不只是上市公司的主體要揭露,包含子公司的所有資料也全部都要被計算在內,舉例而言,台泥是上市主體,但是台泥旗下也有能源與科技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要把範疇一至範疇三的資料交回給台泥,由台泥匯總後對外公告,由於範疇三收集的資料範圍非常大,挑戰並不低。」
供應鏈要求成驅動力企業應對落差大
除了台灣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逐步盤查範疇三外,包含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碳揭露計畫(CDP)也都要求披露範疇三。鼎新數智製造事業群副總裁黃寶容觀察,源自於供應鏈的要求也是一項主要的驅動因素,「我們就曾遇過某化妝品業者信誓旦旦地說,碳管理的需求離他們還很遠,結果第二天就打電話來想要瞭解,原因就是他們收到客戶要求。」她提到,確實有不少企業是在碰到壓力後才有執行的動力,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供應鏈給予的反應時間往往也很短,「這也是為何要一再鼓勵企業先行培訓或是思考對應策略的原因,就是為了要事先做好因應的準備。」
今年以來,在川普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之下,許多企業都受到影響,近期路透社便揭露,貿易戰已導致全球企業損失超過340億美元。黃寶容認為,這並不代表企業的ESG永續作為會就此停滯,事實上,許多大型企業早已內化到企業日常的工作流程之中。由於許多大型企業早已成立ESG專責團隊,並且設有永續長,面對來自國際法規的監管力道以及供應鏈、永續評鑑的要求,其實都已經擬妥應對之道,但反觀中小企業經常是被客戶壓力推著走,而且中小企業的ESG永續團隊比較像是拼湊出來的組織,因此在應對上就會相對薄弱一些,這時候就更需要仰賴能簡單操作的數位工具來提供協助與整合。
涵蓋產品生命週期 統籌驗證都是挑戰
根據永續發展和營運風險管理軟體、數據和諮詢服務供應商Sphera調查,目前已有79%的企業披露了範疇一、範疇二與範疇三的排放資訊;另外,有47%尚未披露範疇三排放的受訪者計畫在兩年內將範疇三納入。由此也不難想見,儘管國際相關的規範還在滾動式調整,但企業依然積極地擬定相關的策略與措施,以因應客戶或投資人的需求。不過,在這份調查報告中也提到,有62%已經將範疇三盤查納入的企業認為企業內部的資料品質是主要的障礙,另外,也有79%的企業指出,供應商的資料可用性依然是披露範疇三的最大挑戰。
昕力資訊總經理葉怡蘭坦承,實務上企業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範疇三其實包含了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從原物料到運輸、製作,上、下游的供應商加起來可能就有數十家,每一家供應商對於所填寫的碳排放量、屬於是哪一種類別或是應該採用哪一種排放係數來計算,包含寫法、規格都不一樣,「這是因為目前並沒有中心的統籌者去規範,以至於在最後進行計算時,就必須把所有供應商的資料進行整理、對應或加總,其實很花工夫。」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知道這筆資料是否重複被列入,此外,上下游供應商提供的範疇三排放也沒有辦法驗證其正確性,這也是為何企業會覺得範疇三的管理與減量最具挑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