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電腦問世迄今超過25年,可說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與歷史發展。從民生經濟到知識文化,電腦幾乎為人類活動的所有層面都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期間,人類之所以能用飛快的速度實現資訊化,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便是個人電腦的大量普及。
|
▲工研院資訊中心主任王輔卿協助台灣個人電腦產業的推動,參與台灣第一代電腦的研發團隊,現在身為大型研究中心的CIO,秉持對院內同仁服務的態度,推動IT服務精進不遺餘力。 |
資訊科技得以從造價高昂的實驗室中,飛入尋常百姓家,則必須歸功於廠商生產出了廉價量產的個人電腦。在這段不算短的期間內,台灣廠商在產官學界通力合作下,成為全球個人電腦設備的生產重鎮,也促成了電腦應用的快速普及。當年台灣在電腦產業的快速崛起,還曾讓原本遙遙領先的日本各大電子廠商訝異不已,四處打探台灣究竟如何開始推動個人電腦產業發展的。
現任工研院資訊中心主任的王輔卿,正是當年建議並參與台灣第一代個人電腦研發團隊的開路先鋒,共同協助台灣廠商成功締造了PC王國的輝煌地位。如今擔任台灣主要大型技術研究中心的CIO,肩負著為尖端技術研究工作提供最佳IT服務的責任,走過二十多年,王輔卿對產業界的奉獻精神始終如一。
IT研發 個人電腦起步
民國71年,各報紙斗大的標題寫著「美國蘋果電腦控告台灣廠商仿冒」,對台灣的電子產業投下一顆震撼彈,也造成王輔卿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台灣PC的開山元老之一。
早期蘋果電腦(Apple)在個人電腦領域獨占鰲頭,由於相當受到市場歡迎,台灣許多原本生產電動玩具、計算機等的電子廠,紛紛投入模仿的行列,導致蘋果電腦跨海一狀告到台北地方法院。為了協助廠商因應這宗特大號侵權官司,經濟部工業局二組組長召集相關業者開會研商對策,並找來工研院及資策會列席提供支援。
由於事態嚴重,又關乎日後產業發展空間,眾人討論之餘火氣也不小。當時王輔卿以經理的職位,第一次代表工研院電子所參與會議,由於之前與會者沒有留下資料,因此當他表示他是「來了解狀況」時,劈頭就被工業局二組組長一陣拍桌大罵:「是要你來提出解決方案,不是來了解狀況的!」
遠瞻提案
被這麼一罵,王輔卿也就有話直說了,從他的專業角度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意見:「蘋果電腦一天不開放作業系統授權,我們就永遠避不開侵權罪名,繼續拷貝只會不斷在法律上被追著打。只有自己研發基於IBM技術的個人電腦,和蘋果對拼,才是長久之計。」
當時IBM將其技術授權開放出來,全球軟硬體廠商只須支付權利金,即可研發生產相容電腦,用開放策略與蘋果電腦競爭。今天來看,當然這個策略很成功,不過當年王輔卿在開會時提出來,卻讓正在努力思索如何合法繼續生產蘋果相容電腦的廠商們傻眼。「好幾分鐘,大家全愣在那裡,沒有人答腔,連拍桌的二組組長也不例外。」他回憶道。
這個後來對個人電腦產業影響深遠的提案,當下帶來的卻是一片震驚。「很感謝其中一位業主率先舉手發言同意,打破尷尬僵局。」王輔卿表示,「因為我是站在技術的角度去看問題的解決之道,雖然(二組)組長也沒想到會提出這個方案,但工業局和工研院同樣是站在輔助產業的角色,大家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最後,由工業局二組決議,以工研院為研發中心,開始著手進行PC研發。
面對困難
工研院電子所內部專家的技術底子夠強,原本就有開發一些系統,主要問題是如何跟IBM相容,於是在所內成立專門的PC研發團隊,此外,由於當時學校和業界沒有人會軟硬體系統整合,無法將主機跟軟體結合成可用的系統,後來由工研院和清大、交大聯手研究,才解決了PC軟硬體整合的問題。就在當時副所長全力支持下,致電工業局二組組長,請他協助再次召集各大廠商,由工研院開發技術再將之移轉給廠商生產PC。民國72年,開發完成全國第一台自行研發的個人電腦。
「第一個遇到的問題是,研發改良IBM的設計,卻忽略關鍵成功因素。」王輔卿說,當時電子所開發出原始設計,並由五家廠商提供改良意見,大家都認為可以做得比IBM的電腦更快更強,因此將原本舊有的電腦晶片、主機板、磁碟等全都改良,但卻發生硬體不相容、指令無法傳遞,且和使用者既有的電腦設備產生無法整合的窘境。宏碁電腦(Acer)反映,第一代電腦硬體廠商生產結果,發現只有工研院賺錢,其他廠商全都虧本,也因此了解到相容性重於價格與效能。
王輔卿說,工研院開發整體系統後交由廠商生產,但是卻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個廠商都設計出不一樣的主機架構,但是製造機器架構非常貴,跟設計一套電腦系統耗費的成本一樣高,結果產品生產出來卻賣得奇差,再次虧本。「實驗室做出來的系統,應用在商業模式,需要站在投資的角度思考,所以第二次研發,工研院統一將整體架構設計好,做出業界標準,才能正式開始踏入PC市場。」
IT服務 提升MIS價值
從當年服務廠商的經驗中,王輔卿學會了不能只從實驗室的理論出發,而必須站在技術使用者的角度思考。現在他的角色,更已經正式從IT研發進入IT服務領域。5年前,擔任電通所副所長的王輔卿,受命接下資訊中心主任,以便協助建立資訊中心制度管理。
上任之後,王輔卿推動將資訊中心所有IT服務整合到統一介面中,「以IT技術來提升IT服務品質。」2006年上線的整合IT服務管理系統,隨時隨地甚至從智慧手機上,就能觀看目前的系統狀態,包含病毒監控、垃圾郵件監控等都一併納入,將每個服務以紅黃綠燈定義狀態,一目了然,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從使用者端監控服務的狀態。
王輔卿表示,剛開始推動時也不是馬上就很順利,都要經過不斷的改進,從全都是紅燈到現在全都綠燈,IT部門有監控系統的輔助時,就能向使用者提出IT服務的數據證明。
樹立標準
以此系統作IT服務趨勢分析,可以比使用者更早發現問題,降低風險,工研院資訊中心用成熟與高整合的技術來穩定系統各個服務,透過IT監控還曾經發現過火災警告、發電機漏油、空調風扇結冰等非IT環境問題,都能在院內提早發現,第一時間處理,或轉發給各負責單位,「曾經連消防隊都還沒來,我們就把火災問題解決了。」王輔卿說。
許多國外研討會也紛紛邀請工研院資訊中心分享IT管理的成功經驗,連IBM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的CIO看到後也想要這套系統,王輔卿笑著說,專門將IT管理最佳實務作法分享給全球產業界的itSMF(IT服務管理論壇)甚至給予「年度最佳專案」的肯定,首開華人廠商獲得此獎的紀錄。
Help Desk服務品質
匯整了基礎建設維運體系之後,目前工研院資訊中心負責Help Desk的部門,不只能幫使用者解決IT問題,甚至任何問題都只要打同一支電話,「所謂任何問題,舉凡電話壞了、廁所不通、電腦問題,甚至院區裡面出車禍,都可以打電話來,」王輔卿說,「Help Desk會幫使用者在第一時間處理,或轉給專責單位,也可以用網頁描述問題。以往IT部門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就是吃案,使用者求助無門,現在可以記錄log以供事後追查。」
「過去IT部門是以Service Provider Centric導向,現在則是強調User Centric,如果HelpDesk無法處理,還會轉交專職人員負責解決。」王輔卿表示,「MIS一定要建立專業,同仁才會尊重你,」由於工研院專業人才相當多,MIS專業不能比User差,因此,王輔卿特別導入ITIL,讓全球IT服務管理的經驗,教育資訊中心的主管與員工。
由於資訊中心各部門技術人員負責項目不同,因此將最前線的使用者問題都直接交由Help Desk第一時間負責,直接面對使用者問題, Help Desk的EQ以及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就會成為最大的專業,「資訊中心建立人員防火牆的概念,甚至請以往對MIS缺失罵得最兇的同事,來當IT新服務的測試義工,把批評變成進步的助力。」王輔卿笑著說。
權責劃分
資訊中心的監控系統,只要出問題就會有警告,然後交由權責人員去解決,因此誰是某件事情的負責人,專責分配就很重要。王輔卿指出,以前是「by function」,伺服器的問題由負責伺服器的人員解決,網路問題由網路人員解決,三不管地帶就沒人解決了,所以援用生產線上Project Manager的方式,以「by service owner」的概念,把責任定清楚。
資訊中心的使命是提供使用者不中斷的服務,如果要改變服務,需要一個禮拜提前告知使用者,如非緊急需要改變IT服務,盡量不改變使用者習慣。「工研院日前請各所各單位的員工對院內提供服務的單位進行評分,結果資訊中心是全院八個服務單位滿意度最高的。」王輔卿笑著說,「一般MIS很少被稱讚的,能不被罵就很不容易了,可見專業的服務還是可以得到同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