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ESG永續意識抬頭,淨零碳排在各國政策與國際規範要求下,也漸漸成為企業營運的核心重點之一。去年,勤業眾信發布《2024年CxO永續報告》,內容也提到,氣候變遷仍然是全球企業高階領導人(CxO)關注的前三大議題之一,高達85%的受訪CxO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對永續發展的投資,較2023年的75%有所提升,且有一半的企業已經開始推動技術解決方案,以實現氣候目標。
勤業眾信永續轉型服務團隊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觀察,台灣企業在ESG永續的道路上正處於不同階段,資本額百億以上的企業已經思考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手法進行減量,開始採用數位系統來收集數據(包含子公司),並且進行減量管理。而資本額位於50億到100億之間的企業則處於資料收集,正準備制定計畫的狀態。
若是從供應鏈要求來觀察,數位產品類型的供應鏈(如Apple供應鏈),這類型企業的成熟度會較高,已經開始準備碳足跡的資料,反觀傳統產業只有部分產品會進行碳足跡盤查,而不會全面落實。她提到,中小企業的進度會更慢,目前還有一半的中小企業正準備要開始碳盤查而已,可能有些企業會因應供應鏈要求,而開始進行碳足跡的盤查,但大致上是呈現點狀的實行。李介文指出,「產業落差確實比較大,例如台積電已在官網上宣布,要求供應鏈在2027年前要繳出碳足跡的資訊,而除了半導體產業外,面板業也開始規範供應鏈必須完成產品碳足跡。但是在這些產業以外,需求則沒有這麼強烈。」
SBTi申請也須量化範疇三
事實上,不只是產品生命週期需要符合永續的概念,在不久的將來,連財務報表也需要符合永續揭露的準則。2023年,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IFRS S1以及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框架為基礎的IFRS S2,隨後金管會也於同年發布「我國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為接軌國際準則,自2026年會計年度起,上市櫃公司分三階段適用IFRS永續揭露準則。
她進一步說明,IFRS S2要求企業須依照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盤查並揭露範疇一、二、三的排放量及管理成果。依據金管會發布的「我國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首波受影響的將是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須於2027年的年報內揭露2026年的盤查結果,「企業現在備感壓力,不只是上市公司的主體要揭露,包含子公司的所有資料也全部都要被計算在內,挑戰並不低。」
雖然金管會考量國內企業永續發展成熟度不同,允許溫室氣體範疇三延後一年揭露,以便讓企業有充分的時間來準備,但最多也只能展延一年,而且也只限範疇三,範疇一與範疇二還是要如常地進行,李介文提到,這也是為何近期有不少企業想要採用數位平台方案的原因之一。而不只是IFRS S2要求揭露範疇三,在填報碳揭露計畫(CDP)問卷時,企業若想要有較好的評價,也要填報範疇三的資料;另外,企業若是要申請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也必須完成所有範疇的盤查才能送件,其中就包含了範疇三的15個類別。
數據源複雜管理與界定需再釐清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範疇三包含上、下游類別共分為15類,上游類別包括購買之商品及勞務、資本財、與燃料及能源相關活動(未納入範疇一或範疇二)、上游運輸及配送、營運中產生之廢棄物、商務旅行、員工通勤以及上游租賃資產;而下游類別則包含下游運輸及配送、已銷售產品之加工、已銷售產品之使用、已銷售產品生命週期結束之處理、下游租賃資產、加盟以及投資。
勤業眾信永續轉型服務團隊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指出,包含資料收集、數據源管理與界定以及拆解類別找到對應係數等等,都是範疇三盤查時會面臨的挑戰。
她觀察,企業在盤查範疇三的時候經常會面臨挑戰,首先資料收集就是一個問題。另外,範疇三涵蓋的類別很多,要盤查的數據源相對複雜,如何管理與界定就需要再釐清。舉例而言,在範疇三中有一項類別是上游運輸及配送,以製造業為例,向上游購買產品原物料後,上游是從另外一個工廠送到企業工廠,而這一段的運輸與配送所產生的碳排,是要歸於上游還是這家公司?還是只有哪一段配送過程會歸於企業,這可能與契約中,由誰來負擔這個費用是有關係,或是責任切割的位置有關。
另外,由於製造業的採購商品類別非常多,如何把這些採購商品的類別拆出來,並且找到對應的係數也是需要處理的,由於很多情境下的供應商並沒有生產產品的係數,這時就要調查與研究是否有公定的係數,通常也會耗費不少企業時間。
針對企業在範疇三盤查常遭遇的困難點,勤業眾信除了提供溫室氣體盤查及數位平台導入服務之外,也能協助企業規劃減量策略。李介文舉例,像是在採購商品與服務方面,就會協助企業如何與供應商洽談,如何一步步地讓關鍵供應商開始願意減量;萬一遇到多供應商的情境,就會涉及如何分攤或彙整活動數據,企業有時在這方面會遭遇挑戰,會再協助予以釐清;而商務差旅、員工通勤若是真的有關減量的話,也會建議企業如何執行,提供一些策略性的建議;另外,在系統面,碳管理系統也可以涵蓋到企業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的計算,能夠協助企業整合數據並且進行減量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