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技術發展不間斷的演進,IT技術人員感受最為深刻,像是虛擬化、雲端運算、Big Data等技術的興起與轉變,皆為IT技術人員帶來不小的壓力。但危機往往也可能是轉機,不如思考該如何運用這些新興技術與工具,來改善例行性維護工作的效率,或是發展更具價值的工作內容。
就是秉持著這種思維,讓從事資料庫技術顧問與講師已超過15個年頭的楊志強,如今更上一層樓。現在的身分不僅是微軟SQL Server MVP(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及認證講師(Microsoft Certified Trainer,MCT),同時也是擁有Oracle最高榮譽的OCM(Oracle Certified Master)認證講師(Oracle Certified Trainer),跨越了資料庫技術領域涇渭分明的傳統鴻溝,楊志強可說是資料庫講師領域的箇中翹楚。同時,也將所學所得實際應用到既有的資料庫維運工作中。
即使系統上雲端 也可輕鬆管理
面對雲端運算新趨勢,許多企業主與IT管理者不免擔心,以後資訊系統都遷移到雲端之後,該如何監控與維護?對此,楊志強運用了.Net開發技術,自行發展出一套遠端管理程式,只要一台可連網的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輕易掌握系統運作的一舉一動。
|
▲楊志強以過來人的經驗談到,從事IT工作,Troubleshooting的訓練相當重要!這是轉化成為成熟的IT人員必要的過程,未來在面對問題時,才可以很快地觸類旁通,揪出真正的問題點。 |
他以目前架構在Amazon.com平台上的資料庫系統說明,只要執行手機上的App,即可透過自行制定的指令詢問現在的連線數量、SQL Server的運作狀態,萬一遇到資料庫無回應這類緊急狀況,遠端管理程式還會自動撥出手機電話號碼通知管理者,讓管理者可立即進行處理,甚至是直接遠端呼叫指令讓系統重新啟動。
此外,楊志強開發的這套遠端管理程式還具備自我修復能力,像是網頁應用程式系統會累積相當多的Log,有時會因此讓系統無法順暢提供服務,他透過事前撰寫的一些Job,在Log累積到一定程度的量時觸發工作執行刪除動作,或是在連線數量滿載超過某一臨界值(Threshold)時,把一些超過600秒回應時間的連線Kill掉,並且發送通知訊息告訴管理者,已被Kill掉的連線有哪些,若管理者認為會有問題可以及時遠端登入進一步查看。如此一來,從硬體、作業系統、應用程式、後端資料庫,皆可以達到遠端監控與管理。
善用技術能力 處理日常維運工作
之所以會發展出這一套管理模式,楊志強說明,主要是來自過去曾有過一個人掌管全球4百多台資料庫系統的經驗,基本上是24小時待命,沒有分上下班時間的,當時要讓這種日常維運工作達到游刃有餘,只好自己開發一套管理程式來監控。
而這樣一套遠端監控管理架構,只需在公司內部建置一台專屬伺服器,手機上安裝App,就可以開始進行遠端監控,開發指令完全僅利用標準SQL語言操控資料庫系統。「身為一個資料庫管理者(Database Administrator,DBA),並不只是維持系統不中斷就好,還要去思考如何利用技術創造更多價值。」楊志強強調。
新技術不是用不到 而是不知該怎麼用
從事IT技術工作者,難免會遇到技術瓶頸,但楊志強則把它視為一項挑戰。他說:「你會發現,公司面臨改組時會被留下來的人,往往平時就不間斷在充電。」秉持這種信念,楊志強從畢業後工作第二年開始就持續不斷在進修,從1996年微軟推出SQL Server 6.0開始,之後的SQL Server 7.0、2000、2005、2008、2008 R2,到今年(2012)剛發佈的SQL Server 2012,一路走來,他始終沒有間斷過。
「如果你在同一份工作待了一年,那麼技術能力大約跟外界脫離了半年時間,因為每天維運都是面對熟悉的事物,外界技術卻是每天都在進步。很多人面對新技術常會認為過新用不到,但事實上是自己不懂得該如何運用。」他舉例:「以資料庫搬遷作業來看,2TB的資料量,要從美國東岸搬到西岸的系統,多數人需耗費2天的時間,但是我5分鐘就做完了!差別就在於,事前就已先做了資料庫的鏡像(Mirroring),第一次初始化時間雖然較久,但一旦遇到需要搬移,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
慎選具保值性的技術領域
能夠支持楊志強持續向上學習的動力,他認為,找到一個可安身立命的領域是主要關鍵。一般所謂的職場低潮,大多是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剛畢業開始工作可能會有這類狀況,此時可以藉由工作來導引自己轉換到最適合的職務,例如有些人可能沒有創意,卻找了軟體開發商,在工作中屢屢受挫,此時必須去尋找一個立足點,例如對資料的處理方面較為敏感,就必須要轉向這個方向。另一方面就是慎選保值性工作,他以資料庫來比喻,「即使到現在,課堂上教學用的程式碼還是搭配北風資料庫,而這個範例資料從1996年就開始用了,經過16年後,仍然適用!」因此,選擇技術領域要考慮到保值性,尤其是資訊技術一日千里難以預測,更必須慎選。
而楊志強一直以來始終以「Data」相關技術為主,主要是在學期間就專研投入產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學習處理大量資料以達到管理目的,較明白資料庫對於公司營運的重要性,相較於其他IT領域技術而言,被取代的機率相當低,只會朝向加值運用方面發展,例如巨量資料(Big Data)就是其中一環。
精進技術能力 創造自我價值
「Data的最初階是資料庫管理,接下來是分析(Analysis)、探勘(Mining),這都是屬於關聯式資料庫的範疇」,楊志強如今在研究的是更進階的預測(Foresee),也就是處理巨量資料,在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中,找出可預測的蛛絲馬跡。
「Big Data是資訊技術發展下衍生出的新議題,因此沒有所謂的方法論,需要仰賴工具提供功能才能做到預測的目的。」他舉例,當人們頻繁在查詢VoIP網路電話節費方案時,隔兩天就收到VoIP廠商發送的簡訊,通知目前有個滿萬送千的促銷案。為什麼VoIP廠商會知道要發送簡訊給什麼人?因為人們使用資訊設備的所有行為都會產生歷史紀錄(History),因此都可以被追蹤(trace),並且被蒐集(collect)起來,此時Big Data工具就可以以人為中心,預測到這個人會有哪一類的需求未被滿足。「因此Big Data不只是讓大量資料檔存放這麼簡單,還要能夠加以萃取,這才有意義。」楊志強強調。
IT技術領域,尤其是資料庫管理,是需要時間與經驗慢慢堆砌,逐漸凝聚成為個人價值,這條學習之路沒有速成法,如此才能真正紮穩腳步,不論環境如何轉變仍然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