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定義基礎架構 日立數據系統 軟體定義 SDI HDS 策略

破除軟體定義IT兩大迷思

2015-08-28
運算是一種科學,不過這並無法阻止IT產業產生各種迷思。新興的軟體定義基礎架構領域也不例外,其中最嚴重及錯誤的迷思之一就是「一體適用」。 事實上,不可能有所謂的一體適用。雖然業務之間有部分相似之處,但是存在的差異阻礙發展卻是數也數不清。
以跨國銀行為例,在多個國家擁有數百家分行及數千位員工,提供數年或甚至數十?年的服務,當然不可避免地採用各種不同技術,從舊型的應用程式,乃至於利用雲端的最新虛擬化及軟體定義解決方案。維持舊型系統運作需要愈來愈稀少的技術人員,因為這類市場正在緩慢萎縮。這代表組織若不在內部自行培養,就得付出高額成本委外。此外,這類技術通常無法轉移為新型技術,並不具有所謂的規模經濟。

不過,即使是比較沒有舊型技術問題的企業,在新型軟體定義基礎架構的成長過程中,往往也會採取與既有系統共存,讓轉移過程保持平衡。這些多半是較為年輕的企業,以所謂的「綠地模式」(Green Field)開始起家,充滿虛擬化的精神。部分企業可能完全採取服務導向,本身沒有資料中心或伺服器陣列等IT設備。新創公司雖然設備不多,但多半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並深入瞭解軟體知識:設計、部署,以及掌握巨大規模經濟的最佳方式。這讓軟體定義基礎架構成為更直接明確的主張,想要掌握完整優勢,需要不同規模的解決方案。

目前大部分公司都介於前述兩個範例之間,需要至少一定程度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因應需求。嘗試實作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可能會導致災難而非成功。

另一項重大迷思則是企業技術已經成為商品,就像消費性技術一樣,不論選擇什麼系統或供應商都差不多。同樣地,就軟體定義基礎架構而言,這是最不正確的想法。

以現貨商品(Commodity Off-the-shelf,COTS)硬體打造軟體定義架構,或許非常適合部分應用程式工作量,但並非全部適合。舉例來說,僅作為彙總或路由點的中介軟體應用程式解決方案,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使用COTS基礎架構。不過,相同的商品硬體在效能、即時資訊存取及見解,以及最終的業務靈活度等方面,就無法適合傳統的線上交易處理(OLTP)應用程式,或是新型的記憶體分析平台。

如果考慮到目前多數企業的硬體取得成本,其實根本不到IT整體擁有成本的20%,恐怕會讓COTS方法的經濟效益更缺乏說服力。這可不是迷思,而是經過證實的事實。

(本文作者現任日立數據系統台灣區總經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