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七成的組織已採用社群科技,但絕大多數的社群協作計畫都失敗,乃因計畫者採取「提供然後祈禱」(provide-and-pray)的做法,導致成功率僅有一成。
如果缺乏精心策劃且吸引人的目標,大多數的社群媒體計畫將無法實現商業價值。「提供然後祈禱」的做法是指先提供社群協作技術,然後祈禱一切發展順利,如同形成社群後,讓參與者的互動自然實現商業價值。採取此種做法的結果只有一成的成功率,根本原因往往是組織並未提出打動人心的號召以促使社群形成,吸引社群成員投注的時間和知識。
組織以「提供然後祈禱」的心態進行社群協作,表示他們並不完全了解目標的價值,也不了解如何應用「架構式」方法進行社群協作。其實架構設計師可以和社群協作計畫的領導者一起定義社群目標,並將這些目標凝聚為策略或準則,架構設計師即能在實踐的過程中以此指引專案小組。
企業架構設計師應該先協助組織從較高層次確認並定義社群協作標的。定義目標溝通族群後,再進一步確認協作的本質及欲達成的商業成果。目標定義完備,就可以確定參與者為誰、協作的特定議題為何、參與者本身可以從中獲取何等價值,以及組織又能得到什麼價值。
評估以下五個特點,能夠協助架構設計師定義出好的目標:
.參與者磁吸力:目標應該要能自然而然地激勵人們參與,特點為「對我有什麼好處」。使用者應該要能輕易地領略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參與的價值。目標對參與者必須有意義,而且要在參與者之間營造出強烈的參與需求。若必須刻意引起使用者的興趣,且吸引參與者的誘因還得付出代價,那就代表選錯目標了。
.社群吸引力:目標必須要能引起足夠人數的共鳴以催化社群產生,並發布充實的使用者生成內容。最好的社群在雙向交流方面是嚴重失衡的,也就是說,社群對內容的貢獻遠大於其背後支持的企業。由此可見目標吸引參與者和貢獻的強大力量。
.組織的價值:目標應該明訂業務成果。此特點為「對組織有什麼好處」。選擇的目標應該要能明確估算組織的價值,並可與社群分享,作為對社群的回饋,並鼓勵持續參與。
.低社群風險:寧可選擇低風險,也不要選擇高報酬。目標應該是低風險的,特別是在社群應用尚未成熟的早期階段。此整體性特點包含四種風險:文化風險(企業文化無法促成大眾協作)、採納風險(人們不想就該主題或在該社群中協作)、資訊風險(社群中分享的資訊屬敏感資訊)以及結果風險(即使社群形成,社群的互動卻未產生實際成果)。
.促進發展:選擇組織與社群可賴以發展的目標。決定各個目標之間的從屬關係。有些目標很自然就能帶領其他目標,並且促進能見度;有些目標則從屬性比較強。有些目標沒有從屬目標,但卻可使其他目標的成效更為顯著。
(本文作者現任Gartner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