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非盈利機構Green Grid(綠色網格)在2007年制定PUE(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為資訊機房能源使用效率評量指標後,經過多年推展,PUE已經廣泛地被應用在資訊機房,成為判定是否節能的標準。
他提到,但是走進這樣的機房卻又發現,環境溫度很冷,因為大樓既有中央空調,再加上原本規劃1加1備援機制的窗型冷氣,反而火力全開,兩台窗型冷氣直接調到最冷的溫度??。「可是你又會發現,傳統高架地板明顯出風量不足,許多熱點都仍須加上電風扇直吹。對這樣的環境,改善佈線整理、冷熱通道以及採用機房專用的冷卻空調,都是必要的措施。」
高科技產業著眼電力 PUE為附加價值
相較於學校單位的環境,高科技產業的需求則經常是為了因應IT技術變遷所致。台達電子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應用技術經理陳仲倉提到,對於高科技產業來說,降低PUE值並不是第一優先,反而主要是為了跟上IT環境的變遷。「一般來說,機房的使用年限是15至20年,但是IT設備每3至5年就要汰換一次,可以想像的是,當機房已經使用15年以上,IT設備可能也歷經了三代,首要就會出現容量問題。因為設備本身的處理器更強大,再加上藉由虛擬化技術讓更多的應用整合在單一伺服器中,使得單一機櫃可以部署更多的設備或承載更多的應用,因而機櫃電力可能就會面臨不足。」
他繼續說明,再來就是致冷能力的挑戰。虛擬化技術在某個層面上也是讓熱源更集中,單一機櫃實際上的能耗甚至不減反增,舊有的冷卻空調配置,可能無法因應這些變化的需求。「也因此,在實際的改善上,高科技產業多半會鎖定在改善總耗電量、冷卻空調或是空間改善,當然,一旦換上高效的冷卻空調設備,PUE值自然就能跟著降低。」
運用自然冷卻提升PUE
環顧近年來的機房建案,大型資料中心平均都將PUE目標定於1.5左右,大致上會落在1.4至1.8的區間,端視企業環境需求以及落實追求PUE的決心有多大。廣知工程科技總經理吳滄榮指出,「依照台灣地理環境,做到PUE 1.5已屬不易,不過,相對於大型資料中心,小型機房的PUE值相對會較容易表現,通常只要施行冷熱通道分離,再佐以機櫃式空調,效果就會不錯,在部份經手的案例中甚至可達PUE 1.4左右。」
根據設施業者的經驗,企業若需要再進階到黃金級或是白金級,多半需要自然冷卻法(Free Cooling)的協助。但施行自然冷卻需要較大的機房空間或是配合天然環境才較有機會實現。主要原因是,自然冷卻方案需要系統元件來構成,就以風側(Air-Side)自然冷卻來說,當風量愈高,就需要部署更多的元件來達到進風量,空間需求就會增加。一般來說,施行風側自然冷卻,通常都需要預留一倍以上的空間量來因應,如果資訊機房原本的空間不夠大,那麼在施作風側自然冷卻就會有所難度。台灣環境多半會建議採用間接式的水側(Water-Side)自然冷卻,利用戶外空氣很低乾球溫度或濕球溫度條件所產生的冷卻水,以提供作為部分或全部設施的致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