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引領的數位轉型浪潮中,金融服務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資料治理挑戰。從資料孤島造成的訓練障礙,到資料即時性與品質的不確定性,企業迫切需要一套能兼顧彈性部署、法規遵循與資安韌性的基礎架構。NetApp金融服務業技術長Steve Rackham指出,AI的真正價值無法僅靠演算法實現,資料的可攜性、可視性與可治理性,才是驅動AI專案成功的根本。
Steve Rackham強調,目前全球高達68%的資料從未被再次使用,這不僅造成儲存資源浪費,更可能導致潛在的合規風險與營運損失。為解決此問題,NetApp提出Data Fabric資料架構,以ONTAP作業系統與BlueXP平台為核心,提供涵蓋地端、私有雲與三大公有雲的統一資料操作環境。BlueXP Classification具備資料分類、敏感標註與權限審查功能,可有效協助金融機構強化AI資料可用性與法遵透明度。
面對資料主權的挑戰,NetApp亦導入具備地理感知的Cloud Volumes ONTAP方案,確保資料依規存放於指定區域內,並支援完整審計與存取控管,符合如台灣等對資料境內儲存有明文規範的地區要求。在法規層面,歐盟《數位營運韌性法案》(DORA)明定金融機構需具備災後資料遷回與還原能力,Rackham認為這將迫使企業重塑資料治理架構,從單點解法轉向平台化整合。
NetApp以ONTAP內建Snapshot、SnapMirror與SnapLock等功能,對應DORA對資料完整性與業務連續性的要求;而MetroCluster架構則支援同步複製與自動切換,進一步強化營運不中斷能力。此外,Data Fabric可支援資料在雲端進行AI訓練、驗證後再回遷地端部署,滿足AI開發所需的靈活性與法遵一致性。
資料主權議題下,Rackham分享實例指出,有客戶透過將NetApp部署於在地託管中心,實現「資料在地、AI在雲」的運作模式,不僅達成AI效能目標,也符合境內儲存法規。此模式讓企業能在不違法規的前提下發展AI應用。
面對量子運算時代來臨所帶來的加密風險,Rackham指出,駭客已採「先竊後解」策略搶先佈局。NetApp因此在ONTAP中實作兩種NIST認可的後量子加密演算法,讓企業能於不中斷服務的情況下,順利完成PQC轉型。對比傳統混合加密架構,這種技術上的預部署策略大幅降低未來轉換的複雜性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