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軟體定義」(Software-defined)成了熱門IT辭彙,繼早先較引人關注的軟體定義網路(SDN)後,又有業者喊出軟體定義儲存,乃至於格局更寬廣的軟體定義資料中心,在在都蘊含美好憧憬,予人無限遐想。
企業為何需要軟體定義資料中心?主因在於,伴隨雲端運算、行動化、巨量資料分析等浪潮席捲,使得企業應用變動性急遽增高,不僅程式數量持續攀升,使用者數目更是逐年倍增,但在變遷之餘,各項應用終究得滿足既定服務層級協議(SLA)水平,且與企業營運目標緊密串聯。
回顧以往,應用系統不管是關鍵或非關鍵、重度或輕度,一律皆透過General Purpose處理器加以支撐,即便資源過度配置也無可奈何。然隨著選項愈趨普及,目前企業已可依據不同應用型態,選用不同處理器晶片,打造更加穠纖合度的伺服器運算架構,可謂一大進步。
不僅如此,過去伺服器與伺服器間的溝通,全都倚靠網路而實現,但隨著運算架構翻新,應用整合需求日漸提高,單憑傳統網路架構,恐怕只會徒然擴大頻寬需要,拖長延遲現象,若以高速匯流排取代網路,即在不同伺服器節點之間,巧妙建立快速透通的全新管道。
難免有人好奇,不論是伺服器平台趨於多樣化,抑或高速匯流排的現身,與軟體定義資料中心又有何干?其實兩者之間影響密切!展望未來,企業可針對Access、Data或Application選用不同處理器晶片,將運算任務拆分得更細,再以軟體定義為基礎,讓搭載不同晶片的各個節點朝向同一任務而被予以叢集,這群節點經過叢集運算後便能夠合力運作單一服務。欲使服務效率最佳化,即須借助高速匯流排穿針引線,讓不同節點間可始終維持最迅捷的資料傳輸速度,以及最低的延遲。
截至目前,市場上已出現符合「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全新架構,其與傳統架構最大不同,在於它並非奠基在某個標準元件之上,而是猶如海納百川,容許不同的CPU、DSP、GPU齊聚一堂,未來甚至集結上百種元件也將見怪不怪;而這些異質元件,各有各擅長執行的工作負載,看似各據一方,但一旦經由軟體定義出服務叢集後,彼此之間也能打破藩籬、攜手合作。
總結以上,究竟軟體定義資料中心,適合運用何種型態應用?目前看來,應以Web服務、資料快取或視訊串流最具發展潛力,因為在行動化、巨量資料分析等趨勢引領下,這些應用成長速度最為驚人;若運用過往標準化處理架構,無異迫使企業必須押注過度的投資成本、資料中心樓地板面積及能源消耗,拼命追逐應用需求,如今透過架構改弦更張,企業或許僅需動用從前20%用地空間、10%的能耗,即可輕鬆實現其技術及商業目標。
(本文作者現任HP惠普科技雲端運算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