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並非一體適用,近期不少企業開始體認到雲端架構有許多層面並不符合需求,雲端採用的過程也不如預期般順利。這促使更多企業開始轉向部署本地端基礎建設,而這個現象可稱為「雲端回歸(Cloud Repatriation)」。
自2010年開始,「往雲端遷移」的趨勢為科技業帶來了重大改變,且其影響幾乎擴及每個產業。現今每個主要產業或多或少都運用了一定程度的雲端架構,例如橫外擴展(Scale Out)、開放原始碼、軟體定義、開發維運、公有雲等,幾乎多數的應用都與雲端服務有關。
不過,雲端並非一體適用,近期不少企業開始體認到雲端架構有許多層面並不符合需求,雲端採用的過程也不如預期地順利。這促使更多企業開始轉向部署本地端基礎建設(On-Premise Infrastructure),而這個現象可稱為「雲端回歸(Cloud Repatriation)」。
隨著不同企業持續調整與優化自身的雲端策略,雲端回歸的現象在過去幾年逐漸成長。選擇雲端回歸的企業認為,他們應獨立營運自己的私有雲,而非外包給公有雲服務供應商,而我們認為,成本與創新是促成企業選擇雲端回歸的因素。
公有雲的隱藏成本
即便公有雲能按需求即時擴增雲端基礎建設,對企業來說十分便利,但凡事都有其代價:意即付出的成本可能因此迅速增加。
已經聽聞不少企業在收到雲端服務的帳單時飽受驚嚇的故事:某知名社群平台就曾在美國的假期高峰後收到高額帳單。原來,人們於假期間頻繁使用數位剪貼簿功能,導致公司不得不購買額外的雲端空間,以滿足突然爆增的儲存需求。該公司當年花費在雲端儲存的成本就高達1.9億美元(約54.2億新台幣),比預期的多2,000萬美元。可見公有雲除了CPU的使用成本外,雲端內部的網路流量、可用容量、資料中心與客戶之間的數據出入口都需要額外費用。這樣高昂的價格也迫使部分企業捨棄便利性,轉而選擇更平易近人的本地端方案。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也開始了解自身的規模與需求,能更精準地評估IT需求,並依此購入合理配置。事實上,如果企業將資本支出與營運成本納入考量,建置或共置本地資料中心的成本將會更容易評估。
選擇使用能完全自主控制的本地端架構的其中一個優點,是能根據不同部門、工作量、性能來配置不同的系統。舉例來說,如果一組伺服器在平日被用來進行分析,並於夜間提供員工低延遲回應,這組伺服器就很適合拿來用於機械模擬、預測分析,或其他零延遲、講求精準的任務。 大規模的企業也能透過私有雲快速達到規模經濟。他們能夠靈活管理突如其來的總需求;需求達高峰時也可以運用多雲架構,在最佳成本和性能優化的基礎架構上運行其核心運算需求。然而,對於小企業來說,多數人可能認為他們無法達到一定的規模,管理本地基礎建設的成本可能使他們望之卻步;但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破除迷思的相關案例:如美國IT媒體Server The Home曾因團隊擴增迅速、頻寬用量遽增,開始建置本地端的儲存設備,並持續觀察本地端與雲端兩者花費的成本。最後結果顯示,本地端的虛擬機與雲端服務相比,節省約42%的成本,體現出即便身為小公司,建置本地基礎建設也具有成本優勢。
此外,也看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選擇收回更多的放在公有雲的工作負載,為什麼?主要是因為評估後發現購置自己的私有雲是更好的選擇。那麼擁有私有雲,對企業而言能夠節省多少成本呢?
就如同所有總體擁有成本的討論一樣,這取決於特定的客戶與環境。根據推測,對大多數的環境與負荷來說,建置本地端的私有雲比起公有雲能夠節省約30~50%的成本。如果推測和實際數值不相上下,所有人都應審視雲端回歸是否帶來足夠的價值。
本地端的創新
驅動雲端回歸的第二個因素就是創新。對於正在發展AI、高效能運算等尖端科技的企業來說,若想設置最新的資料中心硬體,最重要的考量應取決於自身的部署能力與可投入時間。
當有新的伺服器、儲存、網路或基礎建設的元件問世之後,這些最新的系統可以為特定的工作帶來更強大的每瓦效能,讓企業在提升性能表現的同時也節省成本。有些特定的應用程式需要用到最佳性能的CPU,但其他任務則使用前一代的CPU處理即可。同樣地,這種依需求來配置資源的做法也能應用在伺服器的記憶體、網路及儲存上。
提到軟硬體運作的流程或IT基礎建設時,每家企業的運作模式其實大相逕庭。各自都有其獨特的工作流程、系統運作方式、儲存空間,以及針對其特定硬體需求的網路環境。依此再加上可自行定義、修改的軟體,就可以打造一個量身訂做且滿足自身企業營運所需的資料中心。
若在本地端的資料中心建置私有雲,企業可以依照特定任務來配置適合的硬體組合。例如,為伺服器選擇適當的CPU、記憶體以及本地端儲存容量以節省成本,同時提供合乎員工及客戶需求的服務。此外,企業也可依據工作負載,採用NAS系統(網路連結儲存)來擷取、配置、使用及維護資料,透過連接網路的方式提供遠端儲存。
先不論2021年的供應鏈危機,擁有私有基礎設施的企業對於部署硬體資源會更有掌控權。IT的垂直整合與優化將可提升企業的創新動能,且可依照其運算需求彈性調整。只要採納公司內部的專業意見並做出精準的採購決策,企業不但能夠節省成本,還能有效減少電子廢棄物。
私有雲與公有雲之間的評估
展望未來,全球企業在評估雲端策略時,將會進行更周延的分析。當這些企業依據各自的工作負載與環境來選擇最理想的硬體佈建方式時,將可更清楚地體認並且受惠於雲端運算帶來的巨大好處。這場賭注的風險不小,但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可節省的潛在成本與驅動的創新將巨大無比。
<本文作者:Michael McNerney現為Supermicro行銷與網路安全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