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化、虛擬化等企業經常採用的技術都是透過橫向的設備整合並且將各式資源匯整成資源池,但除了橫向整合方式之外,近期在基礎架構解決方案也紛紛朝著垂直整合方向發展,整合式基礎架構就是其中代表。
|
▲IBM台灣系統暨科技事業處高級技術專員郭常宏則提到,整合式基礎架構有助於減少人員與設備安裝上系統的時間,同時能讓IT人員更專注於營運服務的開發設計而不是日常的維護管理。 |
IBM台灣系統暨科技事業處高級技術專員郭常宏則提到,整合式基礎架構有助於減少人員與設備安裝上系統的時間,同時能讓IT人員更專注於營運服務的開發設計而不是日常的維護管理,解決IT人員為了導入新功能而花費太長時間的情況。「面對全球化高度競爭,Time to Market已經是企業取得優勢的不二考量。隨著來自業務面的壓力愈來愈大,傳統IT的漫長部署程序也愈來愈受到挑戰,過往從營運單位提出需求到設備評估、採購、安裝、調校、測試,乃至於正式上線,至少也要花費二至三個月不等的時間,有些專案甚至需要半年或一年才能完成,但是現今的企業已經很少能夠有如此充裕的時間,讓IT人員好整以暇地慢慢評估、採購、部署。」
郭常宏表示,整合式基礎架構可以縮短部署時間,傳統需要花費三個月才能完成部署的專案,現在只需一個月就可以提早達成。特別是新專案的部署上,可以省掉找尋各式解決方案的麻煩,透過整合式基礎架構就能一次解決。「整合式基礎架構幾乎把 IT人員在建置部署過程中所需做的『工』都省下來了。除了評估時間之外,過去設備送到資料中心後,IT人員還要一台台安裝、佈線、設好參數、安裝應用程式到開始部署,至少也要花費二至三天,但整合式基礎架構在送到企業資料中心之後,只要把電源打開便可以開始部署虛擬機器,僅僅只要二小時即可。」
企業效益特色說明
為了協助企業因應在管理、技能以及Time to Market等各方面的問題與壓力,近年來,整合式基礎架構頻頻在原有的藍圖中發展出更多元的組合,例如HP在2009年發表融合式基礎架構(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概念之後,慢慢將所有產品線納入到融合式基礎架構之中,目前共分為三大產品線,分別為HP VirtualSystem、HP AppSystem以及HP CloudSystem。
而IBM也在近期推出專家整合系統PureSystems,目前主要有二大成員,一是IBM PureFlex,其二是IBM PureApplication System。甲骨文則分別針對資料庫與中介軟體推出Oracle Exadata及Oracle Exalogic兩大產品線進入市場,而同樣提供整合式基礎架構方案的還有HDS的Reference Architecture以及Integrated Solution兩種選項。此外,思科、VMware與兩家儲存大廠EMC及NetApp分別結盟推出的Vblock與FlexPod方案,還有Dell的vStart方案都已相繼推出到IT市場上。
整體而言,這些整合式基礎架構普遍都存在幾項特色:
1.省卻評估與採購流程
整合式基礎架構已包含系統運行所需的運算、儲存、網路、虛擬化與管理等各式元件,企業在確定需求後,業者會根據企業需求推薦適合的類型與模組,省卻分批採購各式設備所需花費的時間與流程。
2.由單一窗口負責維護
透過各式品牌加以組合部署的系統,由於透過不同的廠商提供維護,在系統出現錯誤或故障,需要找尋問題點時,往往會出現廠商相互推諉的情況,但整合式基礎架構多數都是由單一原廠自行維謢,因此一旦系統出現問題,企業可以獲得單一窗口協助,找出問題原因。
3.最佳化調校
在分批採購設備之後,IT人員還得安裝、測試,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調校,以確保企業能夠有最佳化的運行成效,而整合式基礎架構多半在運送到企業資料中心之前,在工廠內就已經事先做好了參數設定、測試與相關的驗證工作,因此,整合式基礎架構在送到企業內部之後,IT人員只要插上電源,就可以直接設定使用。
4.加速Time to Market
由於各式軟、硬體都已經預先安裝、設定,因此大幅縮減採購與調校所需花費的時間與人力,過往進行專案採購時,也許光是評估、採購硬體,最快也要二至三個月,但是透過整合式基礎架構,時間與流程縮短,便能加速企業營運服務上線時間。
5.成為雲端環境的基本架構
|
▲甲骨文大中華區台灣技術諮詢部資深諮詢經理黃久安指出,整合式基礎架構很適合成為企業邁入雲端的利器,加上已具有虛擬化與叢集技術,未來要達到資源共享,透過網路存取,並且動態取得,甚至做到依量計算,都輕而易舉。 |
為了要運行應用服務,過往IT人員總是個別採購獨立一套系統,以供應足夠的資源給單一應用服務。但長此以往下來,不僅企業內部系統複雜難以管理,而且也無法透過資源共享來達到成本效益。
甲骨文大中華區台灣技術諮詢部資深諮詢經理黃久安指出,上述經常存在於企業內部的問題都是刺激企業想要走入雲端的理由,而企業邁向雲端的藍圖,首先要進行某種程度的集中化,「雖然實現集中化可以透過很多種方式來進行,但通常最快最單純的方法是採購一台大型設備,將應用程式逐一移到設備上來,整合式基礎架構剛好就很適合成為企業邁入雲端的利器,再加上這類設備都已具有虛擬化與叢集技術,未來要達到資源共享,透過網路存取,並且動態取得,甚至做到依量計價,都輕而易舉。」
整合式基礎架構仍美中不足
雖然整合式基礎架構具有多項優點,不過也有些美中不足之處,Dell台灣分公司伺服器解決方案經理李俊邦指出,在初期成本考量上,整合式基礎架構所需投入的成本或許會比分別採購來得高些。IT人員將會發現,過去以分別採購的形式,還能針對單一設備進行議價,但整合式基礎架構在定價策略上原本就不是以成本為主要考量。
|
▲Dell台灣分公司伺服器解決方案經理李俊邦指出,業者已經把過去企業需要大部分花費時間與人力進行的工作完全取代,以便讓IT人員能有更多心力來投入於創新營運服務中,這些隱藏成本都應該被納入計算評估才是。 |
「初期企業或許會認為不划算,但是業者已經把過去企業需要大部分花費時間與人力進行的工作完全取代,以便讓IT人員能有更多心力來投入於創新營運服務中,這些隱藏成本都應該被納入計算評估才是。」李俊邦提到,一旦企業對於營運需求愈來愈高,採用傳統方式所建構出來的系統往往不能滿足需求,必須採購更多的設備才能做到企業想要的商業營運價值,這時企業也將發現其價值所在。
另外,除了思科與VMware結合兩家儲存大廠EMC及NetApp分別推出的Vblock與FlexPod方案之外,其餘的整合式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幾乎都是以自家品牌的產品所組成,因此難免也會有被單一廠商綁住的疑慮,而且正由於所有的設備都已進行最佳化調校,企業過去的舊有投資,多數都不能併入使用,否則一旦打破預設的配置,系統效能就可能大打折扣,而且也會回歸到多家維護業者互踢皮球的老問題上。
整合式基礎架構也可能對IT人員帶來影響,特別是組織架構調整議題方面。過去IT人員進行專業分工,伺服器、儲存以及網路端都有專職負責的人員,但整合式基礎架構透過最佳化整合之後,有統一的管理介面管控,屆時只要由單人來負責維護即可,早期只在單一領域管理的思維,現今也要調整到全面性的角度,當然在技能與經驗上也會受到些許挑戰。
隨著愈來愈多業者投入整合式基礎架構設計,在市場與技術愈臻成熟之後,企業日後的採用想必也會增加,若能事先瞭解各家整合式基礎架構方案的特別之處,同時針對適用環境以及考量重點多方評估與涉獵,相信有助於選擇適切方案,協助企業創新營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