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伺服器CPU的發展備受矚目原因有多項,一是Intel CPU缺貨時AMD為立即可想的替代方案;二是x86伺服器CPU已長期由Intel Xeon以超過90%佔比所主導,業界期望有新選項;三是AMD過往數次進出伺服器市場,此次能否順利重回也受系統商、乃至終端企業用戶所關注。
回望過去一年的x86伺服器市場有許多重大事件,如NAND Flash與DRAM的缺貨漲價逐漸轉緩;Intel暫時放棄Xeon Phi後續產品及AMD Radeon Instinct尚未進一步擴展,在青黃不接下,人工智慧取向的伺服器用GPGPU幾乎由NVIDIA Tesla所獨佔(研究與學術機構可用NVIDIA GeForce);而後有Intel因製程提升因素而出現CPU若干缺貨;或彭博(Bloomberg)報導SuperMicro伺服器爭議晶片的風波。
除上述外,另一受業界矚目的焦點是AMD的伺服器CPU發展,受矚目原因有多項,一是Intel CPU缺貨時,AMD為立即可想的替代方案;二是x86伺服器CPU已長期由Intel Xeon以超過90%佔比所主導,業界期望有新選項;三是AMD過往數次進出伺服器市場,此次能否順利重回也受系統商、乃至終端企業用戶所關注。
伺服器出貨漸成長
AMD之所以能研製x86 CPU得追溯回上世紀80年代初,Intel出貨8088、80286等CPU給電腦大廠IBM,過去電腦系統商規模大且強勢,晶片供貨商多半低姿態配合,系統商以「求供貨穩定」為由要求晶片須有二家以上的供應商,因而Intel授權AMD產製x86晶片,而後雙方停止合作,AMD改以自力接續發展。
之後Intel因PC市場高成長,婉拒系統商第二供貨源的要求,以獨佔方式發展自有晶片,系統商反顯弱勢。然近年來時局再次變化,許多系統商、用戶重回強勢位置,不過不是要求第二供貨源,而是自力研發與使用晶片,包含手機的Apple(蘋果)、Huawei(華為),乃至雲端服務機房的Google(谷歌)、Amazon(亞馬遜)等。
AMD首次扣關伺服器市場是在1999年發表Athlon後,首次在單一系統上實現雙CPU,但僅獲得初步市場斬獲,真正更大斬獲在於2003年發表Opteron,首次讓x86架構進入64位元,而後領先Intel推出雙核CPU,開啟多核戰爭,一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走弱,2012年試圖重返但未成功,2017年EPYC再次挑戰。
雖然EPYC在2017年6月發表,然IDC調查至2017年第4季始有EPYC伺服器出貨,最初僅佔AMD伺服器CPU出貨的0.01%,2018年第1季達16%以上,2018年第2季即達過半來到61%,快速成為AMD伺服器CPU主力,傳統Opteron、Opteron X等的出貨佔比則逐漸減少。
同時AMD CPU的伺服器出貨也逐漸成長,近四個季的季增量(QoQ)約為2.2%、4.3%、25.1%、15.0%,此可能EPYC漸受市場肯定,然也可能是整體伺服器市場需求動能增長而使EPYC水漲船高。
雖然EPYC對AMD自身而言是個新成長,但在整體x86伺服器市場中AMD的佔比依然相當少量,就數目佔比而言,近五季約在1.19%至1.60%間,離過去締造過佳績的Opteron仍有一大段距離,過去Opteron鼎盛時期曾在x86伺服器領域有25%以上的市佔量。
高性價比突顯優勢歐洲接受度高
進一步多數人會關切哪些伺服器業者推出EPYC伺服器?此可分成五方面來談,首先是國際性重量級品牌伺服器業者,即(以英文字母順序排)Dell(戴爾)、HPE(慧與)、Lenovo(聯想)等。國際級伺服器業者各自擁有6%至12%左右的x86伺服器市場佔量,然在90%以上Xeon晶片供應商面前仍是弱勢,因而投入AMD EPYC伺服器成必然的談判手段與籌碼。
其次是Others,Others並非是單一業者,而是諸多小型業者的合稱,由於小型業者在伺服器CPU上沒有強大採購力,連帶也無法有較佳的供貨價格,甚或交期等待時間較長等,或伺服器產品僅佔其整體業務的少許,因而轉尋求使用AMD EPYC。
其三是ODM Direct,ODM Direct與Others相同均是合稱,實際上ODM Direct包含了多家伺服器代工業者,而其出貨多直接送往超規模(Hyperscale)資料中心的雲端服務業者,如(以英文字母順序排)Amazon(亞馬遜)、Facebook(臉書)、Google等。
由於AMD重回市場,須提供更佳的價格效能比(Cost Performance Ratio,C/P Ratio,或稱性能價格比、性價比)方能受青睞,相同效能的CPU供貨條件會更佳(價格、交期等),而超規模資料中心業者對伺服器價格敏感(大量採購),對伺服器堅穩性有較高的彈性(大規模虛擬化環境中可快速轉移或恢復運作中的工作),EPYC因而能打入。
|
▲近四季(CY2017Q4至CY2018Q3)全球EPYC伺服器出貨量佔比(以三大國際商品牌總量為100%)。 |
其四為東歐在地品牌商,分別在捷克、波蘭、烏克蘭等自家國區內推行EPYC伺服器,東歐向來是較由Geek引領的市場(相較於西歐或其他成熟市場),自然對EPYC接受度快。最後是未屬前述的業者,如Sugon(曙光),屬於對岸積極發展中的伺服器業者,不過出貨仍以對岸為主要市場,另一對岸業者並有投入EPYC伺服器者為H3C(華三)。或如SuperMicro,SuperMicro既有代工業務亦有其品牌,品牌方面亦有推出EPYC伺服器,並以美洲為主。
附帶一提,EPYC伺服器目前以2-Socket機種為多,約80%出貨佔量,1-Socket則約19%,4-Socket則不到1%,與整體x86伺服器市場近似。伺服器構型上,除了未用於關鍵任務取向的大型系統外 ,包含塔型、機架型、刀鋒型、多節點型均已有業者推出。
持續競爭力受關注
展望未來,EPYC有其有利面與不利面,有利面如AMD EPYC可望運用台積電(TSMC)的7奈米(nm)製程使晶片效能、功耗表現更佳,相對的Intel Xeon仍會以自有廠房及製程為主,持續往10奈米推進。
不利面則有伺服器系統商須花費與Xeon相近的研發心力,包含測試驗證等,但卻不易與現行Xeon產品明顯區隔,純以「研發投入、銷售報酬」衡量不易合算。另外持續競爭力也是系統商擔憂點,倘若後續新款EPYC晶片表現明顯低落於Xeon,重蹈Opteron後期發展,則系統商處境尷尬,關於此產品後續展望規劃圖(Roadmap)的承諾與兌現將至為重要。
更大的挑戰則是在「環繞客戶的晶片齊全性競爭」上, Intel不僅在資料中心銷售Xeon,也包含網路晶片、快閃記憶體、FPGA等,若系統商追求統包便利性、合購優惠則AMD明顯居下風,加上資料中心已是Intel主要收益來源,更會嚴肅面對試圖踏入其領域的挑戰者。由此可知,零星游擊戰已可見,但離正面會戰仍大有距離。
<本文作者:郭思偉現為IDC台灣區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