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技術必須滿足許多條件,舉凡功能、效能、穩定性等等缺一不可,但一個技術架構是否成熟更關鍵的指標,是能不能形成一個生態系統。以虛擬機(Virtual Machine)為例,20年前剛問世時也是舉步維艱,經過多年的進化、通過市場考驗之後,企業IT才開始以虛擬機為中心,形成一個以虛擬機為中心的生態系統。
容器浪潮來勢洶洶,比當年虛擬機發展有更多的有利因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虛擬機發展之初遭遇了實體機生態系的被動抵抗,而今容器技術在發展初期就得到虛擬機技術領先廠商的資源挹注,試想,若能將虛擬機成熟的生態系,快速地拓展到容器架構,容器技術成熟所需要的時間,很可能只要虛擬機的一半甚至更快。
觀察幾個採用容器技術的先行者,有三個評估新興科技導入的準備事項可供參考:
第一,從小規模做起,自動化很重要。萬事起頭難,先找一個不是很關鍵的應用下手,容器不是萬能,目前來說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環境。另外,容器數量會很多,自動化工具絕對是關鍵,而Kubernetes是當前最佳選擇。
第二,重新配對你的隊友。開發與維運的鴻溝要打破,協作夥伴並不僅來自開發團隊,基礎架構維運團隊也是重要的成員。
第三,是擁抱各種可能性。進入容器與微服務世代,速度與數量的觀念需要解放才能跟上產業的快速改變。在此同時,企業裡面的其他部門也需準備相應的教育訓練,以跟上IT架構改變帶來的嶄新工作體驗。
未來的容器應用有幾個明顯的特性,維運團隊需要預先準備以下的場域:
1.維運容器與虛擬機混搭的應用系統。
2.因應開發需求,管理很多很多個K8s叢集。
3.容器平台改版極為頻繁,甚至需要零停機完成。
4.因應業務週期需求,監控與遷移地端與不同雲端上的應用系統。
以上的任何一點,對維運團隊目前所使用的技術及工具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但危機就是轉機,建議在新型態基礎架構成熟之路上,必須抱持更開放的心態去接受跟現在不一樣的作法。
最後容我分享一下VMware的技術觀點,針對容器的大未來,VMware一直跟容器站在同一邊,Project Pacific將K8s內建在vSphere的Kernel裡面,為的是將虛擬機生態圈帶進容器平台;而針對容器平台維運,VMware也提出了Project Tanzu框架,其中重點就是透過單一的維運管理平台,同時管理虛擬機群與多K8s叢集,無論這些Workload是在地端或是不同的公有雲上。Project Tanzu與Pacific問世已經開始倒數,我希望與各位再次見證新架構平台的崛起與實踐。
<本文作者:吳子強現為VMware副總經理暨技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