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式流程發展商業導向採購策略的企業較可能達到預期的支出、績效,與業務表現,並能把握機會進行採購創新與降低IT成本。Gartner提出採購策略十大步驟以協助資訊長、IT主管與採購經理解最佳採購所需的步驟。
設定內容與目標
確認企業整體採購方式、優先次序、規定與原則以制訂採購策略、後續採購決定與活動。確認採購計畫的特定業務、服務,與技術目標與相關致勝措施。
根據「現況(as-is)」評估提供的服務
評估企業目前的內部與外部能力,包括審視內、外部採購的成本支出與服務表現,以及手上目前的服務合約,並且仔細審視企業架構,確認該架構是否足以因應支援企業目標所需的服務更新。
評估服務與多源採購(multi-sourcing)管理能力
確認企業十大多項採購能力的程度、立場與成熟度,以決定目前所需的能力。評估管理業務、應用程式,架構流程等相關服務的知識與技術。
評估限制與機會
將各類限制與機會納入考量,包括商業能力、整體景氣循環、突破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監管環境、法規遵循條件與內部組織議題。列出採購風險與採取危機管理架構。
分析差距
在採購決策範圍內,確認各需求與目標,盡量衡量各需求與目標,並將它們與「現況」相比。然後決定採取何種另類方式/情境來消弭差距。開始將各樣情境與動能、目標及風險相比。
分析外部市場
評估 IT服務市場動態,改變供應商整體狀況與競爭對手所採用的模式。衡量可取得狀況、成熟度、品質與成本,以及服務穩定度。利用市場分析來選擇何時採用何種服務。精簡另類採購情境以提高經濟價值與持續領先競爭對手。
進行情境規劃
根據企業條件與潛在發展方向比較不同採購情境或模型的風險與潛在價值。評估「相對較軟性」的議題,如採購方案是否符合企業目標與公司文化、差距分析(Gap Analysis) 、對關鍵技術以及現有能力的衝擊。尤其是利用最符合公司目標、風險概況,以及目前多源採購能力的採購模型、交易與關係,並利用資料來選出最佳的供應商與採購模型組合。
分析風險
針對特定情境,利用詳盡的風險報酬分析以辨明最常見的採購與供應風險;利用工具和準則評估與管理供應風險;依據供應商與產品類型來量身打造風險評估要件;並針對整體採購循環週期來優化供應商所執行的風險管理方案。
開發業務
針對納入評估的採購情境,進行採購總成本、財務狀況、景氣,與更多質性議題等分析。進行採購總成本分析時,應檢視公司內部IT採購團隊的成本、選擇與討論計畫及其過渡、移轉,與轉型狀況,並考慮工作量與服務條件未來可能的變化。然後,根據目前的淨值與投資報酬率做出財務規劃。
制訂行動計畫
規劃多源採購的企業服務之未來發展計畫,並確認交易內容與預計完成的時間表。除確認採購管理、採購管理單位與關係組織所需的改變外,還須確認溝通狀況與更動管理計畫,以及規劃方案與行動計畫以落實策略。
(本文作者現任Gartner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