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數位原生企業 :IT趨勢 2018 人工智慧 數位轉型 開源軟體 邊霧運算 邊緣運算 IDC 資策會 MIC 區塊鏈 物聯網 AI

三大調研機構鐵口直斷 解盤2018資訊科技趨勢

2018-03-05
近期,Gartner、IDC以及資策會MIC等調研機構紛紛提出2018年的趨勢觀察,毫無疑問地,智慧化已然成為總體趨勢發展的核心之一,預期2018年將是人工智慧(AI)大鳴大放的一年;數位化依然是企業發展的重頭戲,企業不僅要數位轉型,更希望能夠朝向成為數位原生企業目標邁進;區塊鏈以及開源軟體都將更廣泛地被認同與接受;邊緣運算崛起將解決未來大量數據運算隱憂。

IDC台灣研究總監江芳韻指出,數位原生企業有幾個特質,首先相較於傳統企業,數位原生企業在創新方面高度增長,其次數位原生企業將全然以客戶為導向,而其推動力是來自於人才的運用。另外,數位原生的企業也會非常在意生態系以及合作夥伴,「未來五年,將會看到數位轉型進入新的階段,數位原生企業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擁有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而數位技術和數據(Data)是發展的關鍵與核心。」

由於數位原生企業必須從組織到團隊,包含人才、技術應用與思維都要非常數位化,對於一個已營運10年或20年的企業來說,移動到數位原生企業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IDC預計,未來企業將會透過不同的數位科技讓自己轉移到新的階段,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三平台將進一步演化成三階段。

2006年時IDC提出第三平台概念,歷經10年時間,雲端、行動、社群、大數據等技術與產品發展都已經相當成熟,接下來的2015到2022年是第二階段,主要是透過十項新興科技的交互運用創造新的營運模式,但是為了朝向數位原生企業邁進,2022年之後將會進入到第三階段Autonomy。「這裡強調的是自主與自治。未來從人到物到機器,可以在任何環境即時地自主做最終的決策,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從網路端、雲端、設備端乃至於邊際,都必須能夠互相連結。而所有的資訊與資料,不管是結構化資料或非結構化資料,都能夠分析與洞察。」她說。

數位化成企業獲利來源

愈來愈多企業採用各類新興數位科技積極朝數位原生企業發展,使得數位化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IDC預計到2021年,全球GDP中有50%、亞太60%的貢獻將來自於「數位化」,包括數位產品、服務、技術、營運、關係等,預計台灣到2021年則將有超過55%的GDP貢獻來自數位服務產品與技術。


▲ IDC預估,2022年之後將會進入到第三平台的第三階段Autonomy,未來從人到物到機器,可以在任何環境即時地自主做最終的決策。 (資料來源:IDC)

江芳韻表示,企業競爭的關鍵在於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目前已看到幾種商業模式,包括數據貨幣化(Data Monetization)、商業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風險回報(Risk-award Sharing)、結果導向模式(Outcome Based),以及基於平台的參與模型(Platform-based Revenue Model)等。例如倍耐力(Pirelli)輪胎就是典型將數據貨幣化的商業模式,倍耐力收集輪胎感測器上的性能資料,並且提供給車隊管理人員和保險公司,以進一步提供加值服務。商業共享經濟也會發展出更多的共享經濟模式,例如達美樂允許所有人參與配方訂製,一旦配方被達美樂選取放到官網後,只要有人訂購該口味比薩,就可以分享到3美元的回饋金。

物聯網結合AI資安架構新方向

在智慧物聯網發展趨勢下,相較於往年,資安受到更多的關注。2017年資安事件頻傳,攻擊型態趨於更複雜多變也更加難以防範,然而隨著萬物聯網時代來臨,未來即使較傳統產業相關領域也需要資安機制進駐。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指出,資安結合AI技術,藉以強化防禦機制的發展趨勢,在未來更值得關注,包括提高情資分析精準度、透過行為分析偵測異常值、以身分認證提升效率、沙箱測試、系統漏洞偵測與修補等。

另一個變革則是邊緣運算崛起(資策會MIC稱之為「邊霧運算」)。隨著物聯網裝置搭載愈來愈多的感測器,所收集到的資料也比以往來得更加多元,各智慧應用將產生大量數據資訊,如果全部仰賴雲端處理,將導致數據壅塞、無法立即回應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市場逐漸衍生出在雲端之外,透過終端與中間層所建構的邊霧運算體系,賦予終端更多運算、儲存、分派的功能。相較既有雲端架構可能出現過度負載、延遲率、即時回應的問題,邊霧運算採用更加「分散化」的運算架構來強化運算即時性。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副主任周士雄觀察,在邊霧運算的帶領下,少量、多樣、多工的應用形態,將愈來愈常出現,例如以往所開發的機器人比較限於單一功能應用,但自今年開始,在市場上已可見到可移動、撿貨的多工處理機器人。「又例如這一兩年看到很多無人車的成功案例,多半是在特定場域中運行的自駕車,例如在高雄有短距的無人公車,今年開始有長途的無人車開始商業化,展望未來兩三年,這些自駕車可以從特定的、商用的,走到一般消費性的應用體系。」他提到,可預期的是,邊霧伺服器以及邊霧閘道器在未來會扮演重要的角色,現今微軟與思科已開始主導平台發展,而Intel與Dell也針對邊霧運算裝置進行開發,未來演算形態的改變,從雲與端,演變成雲/邊霧運算/端的形態。

從程式到機房微型化蔚為趨勢

IT技術與架構已經從集中化朝向分散式發展,在這股潮流之下,愈來愈多的分散式架構方案進入市場,而這個概念也進入到應用程式,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成為現今非常熱門的議題。IDC台灣企業應用研究部研究經理蔡宜秀觀察,數位轉型已經是企業重點執行目標,但在實際施行上卻面臨兩難,一方面企業必須在有限的預算中,設法用更經濟的方式來維護資訊系統架構,而另一方面也要設法導入適合的新科技以加速創新轉型能量,例如物聯網(IoT)、資料分析等等的解決方案。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擁抱開放,並依循微服務架構重構系統,以應用程式介面(API)串聯各項模組。

包括IBM、VMware等資訊服務業者皆積極提供對應的顧問諮詢與產品服務,協助金融、製造、醫療照護等企業轉型與提升競爭力。IDC預測,微服務架構將於2018年成為台灣產業應用主流趨勢,連帶提升企業對容器(Container)技術與應用程式介面管理(API Management)等產品服務的需求。

當企業開始朝向微服務架構發展時,通常也會考量敏捷式開發流程,以及DevOps自動化部署,原因便在於市場瞬息萬變,如果企業還是遵從以往的方式,花費一年半載才能開發出產品,早就喪失了先機。她提到,資訊服務微小化的特性之一是設法把服務分割成小的且各自獨立的模組,由於模組的複雜度不高,規模也相對較小,所以企業只需要2至5人的開發團隊,就足以維運微服務架構,藉此快速地提升開發速度,目前金融、製造、醫療照護等產業投入微服務架構的腳步相對較快。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