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新興科技助轉型 轉化經驗增進在職成長

2019-07-04
新興科技引領企業變革,人才培育多半把焦點放在青年就業或是青年創業身上,往往忽略了在職場上十年、二十年的資深人員,然而這些人才是企業穩定的中堅份子,在面對挑戰時,唯有改變心態,才能更從容地面對。

 

成立超過30年,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多年以來投入資訊人才培育不遺餘力,並且在業界已累積一定口碑,尤其是人才養成班(俗稱網工班)更是許多IT部門培育、挑選人才的絕佳場域。面對席捲而來的數位大浪,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也分別針對數位人才的就業養成訓練以及在職訓練設立各項專班,目的就是為了養成與業界接軌的數位人才。

就以現今最為熱門的人工智慧(AI)來說,在就業養成訓練部份主要會著眼於AI Engineer所需的技術養成,而且著重實作,完整涵蓋網站開發、對話式AI、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而從在職訓練的角度,人工智慧則是資料加值領域的其中一環,資策會規劃了一系列的課程,除了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架構、各種重要神經網路元件及人工智慧系統的設計之外,更延伸到AI智慧應用,亦即從人工智慧的開發平台、核心技術到應用全部包含在內,希望透過職場技能的提升,厚實企業未來發展的競爭利基。

資訊科技人才可分成IT與OT兩個層面,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也分別針對這兩類人才設立各項專班,目的就是為了養成與業界接軌的數位人才。圖左為人工智慧就業養成訓練的課程規劃,圖右則是針對在職訓練設計的AI學習地圖。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主任張育誠指出,一談到資訊科技,許多人直覺就聯想到技術人員,其實並不正確。認真說來,資訊科技人才可分成兩個層面,IT人員是其中一種層面,而另一層面是OT人員。IT人員是真的落實於技術,而OT人員則是偏向操作型的技術人員,與應用層面相關,其主要的職責是思考如何將該項技術要應用在哪裡?「OT人員就好比是學做蛋糕的人,只需要學會使用攪拌器,至於攪拌器是如何設計出來的,並不重要。相反的,IT人員的職責就會是攪拌器的研究與開發。這也是為何資策會要針對兩種不同的族群設計課程,」他提到,在IT職涯的選擇中,若是想走研究路線、走在技術尖端,那麼就必須往下鑽研技術,但如果想要實作應用,只需要找到哪一個最好用、最容易達到目的的技術或工具即可,這兩種是完全不同的走向與方針。

改變心態從容面對

為了因應現代攻擊手法大多透面對數位化浪潮,前瞻新興科技排山倒海而來,不管是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還是資料分析,均大幅影響企業並且促使加速轉型,在此同時,IT部門的角色也從過往被動支援轉而成為業務創新的引領者,但這項轉變卻也讓IT部門面臨極大的挑戰,人力與專業技能不足是現今亟需克服的難題。

張育誠觀察,前瞻科技的快速發展確實帶來新的視野與成果,卻也對現有在職的IT人員造成壓力,原因便在於這波先進科技的發展太過迅速而且是齊頭並進,不管是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端運算,還是資料分析,都很難讓人在短期間快速掌握,更何況接下來還有5G的議題,這些相對陌生且一湧而上的科技變化,對既有在職的IT人員形成了一股很大的鴻溝,往往難以跨越。

「其實,許多技術的興起都是經過多年的發展而來,在數位浪潮下,確實有新的樣貌出現,但並非讓人恐懼到完全不可掌握的地步,如果靜下心來看,先進科技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他舉例,人工智慧與30年前的專家系統,概念其實很雷同,只是現在有新的方法、論述與工具,甚至是新的硬體加入,因而變得完全不一樣。當現有的從業人員認知到這點時,便會發現人工智慧並不會那麼難以接受,IT人員也不應該害怕面對。

張育誠認為,在談及前瞻技術的議題時,市場多半把焦點放在青年就業或是青年創業身上,往往忽略了在職場上十年、二十年的資深人員,然而這些人才是企業穩定的中堅份子,在面對挑戰時,唯有改變心態,才能更從容地面對。「或許嘗試了之後有可能會失敗,但是不嘗試便永遠沒有機會。如果現職的從業人員只想守著原來的領域或技術,結果會很痛苦。」他解釋,就像一杯裝滿水的杯子,如果不把水倒掉,便很難再裝入物品,把水倒掉並不會造成損傷,或許短期內不需要寫程式或是用不到原來的核心技能,但是這些凝聚了20年的能量,早已內化成DNA,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稍微摸索一下,就能上手。「不要先入為主的否定所有新的想法,有時新的方法與工具會比原來的方案更好,過去的經驗很可能是成長或創新的阻礙,在數位轉型的高度競爭下,企業期待的是用完全不一樣的思考邏輯與方法或不同流程來解決問題。」

人才挑選新創與大型企業思維各異

今年初,LinkedIn發布2019年在美國最有前途的工作,毫不意外地,資料科學家獲得了第一名。在前15個最有前途的工作中,與IT相關的工作還包含了網站可靠性工程師(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產品設計師、解決方案架構師、雲架構師、解決方案顧問、IT主管、機器學習工程師等等。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主任張育誠指出,許多技術的興起都是經過多年的發展而來,在數位浪潮下,確實有新的樣貌出現,但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只是現在有新的方法、論述與工具,甚至是新的硬體加入,因而變得完全不一樣。

這份調查的部份工作與張育誠的觀察不謀而合,在談及因應新興科技而推生的新職缺時,AI應用工程師、雲架構師以及大數據分析專家的職缺或職務,將愈來愈多,「資安工程師也很重要,主要是協助企業進行資安防範。」他提到,企業聘雇人才的思維也有些不同,愈是大型的企業或是傳統公司,原本就有聘雇流程與制度,在意的是態度,因為要在短短的10分鐘面試時間內看出一個人的能力其實不太容易,而且就算有作品,也與公司的需求有不小的落差,因此首重的是態度,希望能夠接受公司文化。而小型企業或是新創公司則會要求即戰力,要的是能立刻上線的技能。

【專題報導】:隨轉型變需求 IT人才搶手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