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堆疊為混合雲打底 即服務代管維運無憂

2022-02-15
有別於推展初期較著眼於依據使用量來計費的消費模式(Consumption Model), HPE在經過幾年的摸索轉型、不斷豐富GreenLake產品組合後,也將一致性的雲端體驗逐一落地,不只是在產品的採購模式上,也包含了後續的維運與服務,如今更強調as a Service的概念。

 

多年來致力協助企業轉型,HPE(慧與科技)很早便觀察到企業若想藉由轉型提供使用者更好的體驗,藉此達到差異化、增加營收,那麼企業在管理所有應用程式與工作負載時就必須擁有一致的雲端體驗、具備快速創新的能力,以及可根據需求選擇最佳技術組合的自由度。因此,HPE在2018年便推出HPE GreenLake,隔年(2019)宣布逐漸轉型為服務公司,並預計於2022年完成將旗下產品改以服務的方式(as a Service),提供訂用服務、依使用量計費(Pay Per Use)模式,以及IT即服務的代管服務。

有別於推展初期較著眼於依據使用量來計費的消費模式(Consumption Model),強調企業只需依當下的工作負載需求來支付費用,無須在一開始就備齊未來三、五年所需的資源,因而能省下更多成本的訴求,HPE在經過幾年的摸索轉型、不斷豐富GreenLake產品組合後,也將一致性的雲端體驗逐一落地,不只是在產品的採購模式上,也包含了後續的維運與服務,如今更強調as a Service的概念。

循序漸近打造一致性體驗

HPE技術規劃處副總經理范欽輝解釋,HPE希望企業不管是部署在內部環境還是在雲端,都能享有一致性的體驗,而HPE GreenLake的產品組合也一直朝向這個方向發展,最早是由InfoSight開始,InfoSight原本內建於HPE Nimble Storage的預測性分析平台,藉由機器學習來提供企業創新的維運體驗,並慢慢擴展到HPE的其他硬體產品上。「同樣的環境如果部署在雲端,企業並不需要花大把的時間投入在設備維運,監控設備是否出現紅燈?但內部部署(On-premises)為什麼需要做這些事情?InfoSight便是提供預測性的機制以便讓企業能夠更早預防故障發生。」

而後,HPE推出資料服務雲端控制台(Data Services Cloud Console,DSCC)、運算雲端控制台(Compute Cloud Console,CCC),其中DSCC是以服務的形式提供所有資料儲存與服務的功能,能橫跨邊緣、核心以及雲端,不管資料在任何地方都能享有雲端體驗,並且能減輕混合雲的資料管理挑戰。CCC則是一個自動化的整合型工具,能夠將所有的運算都自動化,包含配置與生命週期管理等等都能自動化,以簡化基礎架構管理、加速產品上市並避免人為錯誤導致的不一致性。

他提到,HPE GreenLake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在業務模式上,可提供消費模式靈活部署,而在維運方面,則提供了許多自動化的工具讓企業享有類雲端的體驗。「許多供應商都已經朝這些方向發展,當然,這件事並非很輕易就能達到,不管是InfoSight或DSCC都需要進行資料收集與技術堆疊,才能讓這些好處實現。」

負載波動愈大愈適用 

現階段,HPE已建構出完整的產品組合,as a Service部分包含了HPE Common Cloud Console,可提供單一體驗的管理多雲環境;可主動偵測異常事件與容量預測的InfoSight;具備整合地端設備管理的Cloud Console;及可輕鬆部署資源、查看成本、法規遵循的GreenLake Central平台。假設企業想要缷載維運人員的負擔,那麼HPE GreenLake Management Services可依據企業的作業需要卸下運行IT 的繁重工作。另外,在GreenLake Central平台底下,還包含了多種以工作負載為主體的GreenLake Cloud Service,有了這項服務,企業便可享有以業務需求為出發點的選項。

另外,既然是as a Service,便意謂著必須快速地回應容量需求,企業內部還是會有硬體設備進駐,為了避免容量不足,一般都會提供緩衝容量。萬一連緩衝容量都不夠,HPE也提供了預配置模組,可以更快地出貨到企業環境。

HPE技術服務事業群總經理劉士毅指出,並非所有的工作負載都需要運用到GreenLake模式,因此,HPE也持續以提供資本支出與授權模式兩種選項來提供軟硬體產品,企業可以自由選擇以傳統形式或服務形式使用HPE產品與服務。「企業環境很可能會同時存在買斷與採用HPE GreenLake的組合方案,HPE也都設想好了,當任何硬體設備進入到企業內部環境或機房時,只要一開通硬體,所有的訊息會回到運算雲端控制台,這時候便會自動判別走各自的流程,倘若採用GreenLake的組合方案且包含管理服務,那麼IT人員完全不用介入,管理系統會自動將訊息傳遞給代管團隊,指出有那些問題需要被解決。」

他繼續說明,買斷的設備還是可以登入雲端管理入口來管理,不管是儲存設備還是伺服器都可以被納管,而為了滿足企業混合雲架構的管理需求,未來還會有一個入口,可以接上AWS、Azure以及Google等公有雲。「就實務面來看,當工作負載或服務愈是震盪,就愈適合選擇as a Service,反之,如果工作負載或服務愈固定,就愈不需要。舉例而言,許多OA的工作負載就很穩定,因為企業員工不可能是今天一千人,明天就變成兩千人。愈浮動、不可預測,或是創新過程中無法預期能否成功,那麼as a Service模式就相對合適。」

機房代管也是即服務範疇

即服務的採購模式具有幾項好處,包含可讓基礎架構管理更自動化、享受依使用量付費的彈性、容量可快速調整,還可以將維運管理委由HPE團隊代管。一般來說,在採用消費模式之前,通常會需要瞭解企業每月的基本用量,及預估的擴充用量,因為用量變化會影響訂閱費用。一旦簽訂合約,HPE會連同承諾用量與緩衝用量一併提供,不過期間內,企業只需每月支付一筆承諾用量的費用,當需求超過基本用量時,可立即使用額外的設備,並按實際使用到的額外用量來追加當月費用。

這種模式也能適當地轉嫁風險,例如當企業想要嘗試新興技術或應用時,消費模式可以讓企業不用一次支付所有金額,卻能獲得相同數量的設備,藉由固定成本與額外資源的配置把風險降低。另外,企業也可藉此提高營運效率,目前不少消費模式已可以將維護與服務一併打包提供,包含技術導入,從部署、安裝到優化,供應商都能加以協助,讓IT人員將時間用於創新的同時,還能確保營運。

HPE技術服務事業群總經理劉士毅(右)指出,並非所有的工作負載都需要運用到GreenLake模式,愈浮動、不可預測就愈合適。左為HPE技術規劃處副總經理范欽輝。

劉士毅強調,Consumption Model只是一種付費模式,只要能夠被切割得越細緻就愈容易施行,例如軟體或服務都很合適。然而,消費模式只是類雲體驗中最基本的一環,下個階段才是as a Service。不只是硬體的管控,企業的虛擬機器可能會承載任何應用服務,舉凡版本需不需要更新、伺服器跟儲存如何配合,連資安、災難復原都是其中一環,因為企業最終希望的是應用服務能順暢運行,這也是為何最高層級的as a Service可視為地端的代管服務,在歐美已有許多落地的案例,甚至連機房都交由HPE來管理,將精力專注在核心服務上。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