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物聯網架構的核心關鍵,物聯網平台(IoT platforms)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責大任,不只要能提供底層設備管理與資料儲存的能力,也要能整合串接各式通訊協定,並且支援上層應用服務,協助企業運用資料分析、人工智慧(AI)或是各式垂直領域的解決方案,來強化資產管理、改善良率,甚至進一步創新商業模式。調研機構IDC認為,物聯網平台應該是整合前端分析工具、人工智慧、資料管理、中介軟體、系統與服務管理,以及終端裝置管理等六大功能而生的平台。
「但是這六大功能並非從頭全新打造」,IDC台灣區企業應用研究部研究經理蔡宜秀解釋,物聯網平台並非一個從零誕生的全新軟體平台,事實上有些功能是既有方案已經具備,但與IoT相關,因此將其擷取出來,舉例而言前端分析工具在早期的商業智慧(Bussiness Intelligence,BI)與商業分析(Bussiness Analytics,BA)解決方案中相當常見,又如資料管理中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也是傳統資料庫方案原本就有的功能,其中只有系統與服務管理以及終端裝置管理算是真正因物聯網而發展出來的獨有功能。
顯然,物聯網平台的功用並非單純的收集資料或者是傳輸資料,不只要能與前端設備有所連結,也必須具備資料分析的能力。「此外,後端平台走向雲端化也已成趨勢,」她提到,如此一來才能夠監控數以百萬計的裝置,也才有足夠資源運行人工智慧,進行相關的分析。
串連方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根據IDC近期發布的《2021年V1全球物聯網支出指南》,2020年全球物聯網支出已達6,904.7億美元,預估到了202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將上看1.1兆美元。這股動能也吸引諸多解決方案供應商進入市場,不管是OT、CT或是IT業者也都早早佈局,積極投入。然而,從解決方案面來看,幾乎沒有能夠同時完整涵蓋六大功能的解決方案,多半都是這六大功能中的部分組合,例如端點和連接的管理加上簡單的資料分析功能,或是擷取、處理物聯網資料搭配資料的可視化與分析。
「原因在於,物聯網生態系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其涵蓋了硬體、軟體、服務、標準以及產業解決方案等五個面向,而每個面向都有一、兩家方案業者特別突出。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發揮物聯網的效益,串連其他解決方案將勢在必行。」她舉例,傳統以來IT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都專注在如何收攏IT資料,可是物聯網更強調的是如何對OT與CT資料進行收集與分析,在此狀態下,儘管IT業者已經準備好物聯網平台,依然必須要與終端業者或是OT裝置的管理廠商一起配合,才有辦法真正做到彙整數據資料,而同樣的,OT業者在連網與管理方面均具有優勢,可在自有的品牌下收集各個裝置的資料同時進行簡單的分析,但在後端同樣也與公有雲業者結盟一同提供服務。
「這也是為何物聯網會特別強調生態戰的原因。」蔡宜秀觀察,就台灣市場發展現況來看,目前確實還是以各種的OT與CT的裝置的連結與資料收集為主,因此像是研華與艾訊這類IPC業者所提供的解決方案聲量也較高,特別是在工廠端,經常被用以協助提升良率或是機台設備的稼動率,而下一階段才會進入到IT廠商比較擅長的資料分析,「企業一定要先把裝置進行連網與資料收集,而後才會進入產業應用情境,甚至進一步到產業雲,這也說明了物聯網平台最終將與產業雲串連在一起的發展趨勢。」
兩大因素帶動應用蓬勃發展
隨著物聯網蓬勃發展,在許多產業領域中也可看到不同的物聯網應用落地,IDC認為,技術驅動力以及企業需求是促使物聯網平台應用發展的兩大因素。她進一步解釋,新的連接技術讓IoT平台可以連結數以萬計的裝置,包括5G跟Wi-Fi 6/6E等強調可做到低延遲、大流量與大頻寬;雲端平台的普及讓IoT可以收集與分析IT/OT/CT數據資料,發揮人工智慧分析的最大成效。「但是不光只是技術的驅動力,另外一項原因是企業為了因應疫情新常態催生的數位世界,紛紛透過物聯網平台優化營運管理流程與創造全新營收獲利,而這也是一大關鍵因素。」
實際在產業應用面上,根據IDC應用案例支出調查,物聯網平台前三大的應用場景,首要是應用在生產資產管理(Production Asset Management),其次是自動化的營運流程(Autonomic Operations),第三則是找出根本原因(Root Cause)。而各個產業的支出比重也不盡相同,若以2020年6,900億美元的物聯網支出規模來看,分散式製造(Discrete Manufacturing)以及流程式製造(Process Manufacturing)的支出加總起來,約莫就佔了2,000億,等於光是製造業就佔了三分之一,其次才是公共設施或者是零售業、專業服務,而金融產業對物聯網投資相對則比較少。
若是將案例支出與產業支出交叉比對,製造業最常運用物聯網在生產資產管理上,其次是自動化的營運流程以及尋求根因,而零售業則最常運用於全通路的營運,在交通運輸方面則用於貨物追蹤,另外在公共領域則有智慧電表的運用。
介面標準仍有待強化
隨著物聯網應用日益蓬勃,攻擊事件也不斷頻傳,IDC在去年IoT的調查中也發現,高達48%的企業對資安均抱有疑慮,其次才是初始資本支出(34%)以及隱私考量(34%)。
「確實,資安保護現今仍是物聯網平台較為不足之處。」蔡宜秀解釋,傳統上在提及資訊安全時,可能會談到系統端與資料端兩個層面的安全性考量,然而進入到物聯網的世界後,資訊安全其實涉及了系統、傳輸以及資料安全三個面向。但由於現階段各領域業者的物聯網平台還在發展中,其實都還沒有思考如何實現IT/OT/CT整合式資料分析。例如功能強大的防毒軟體無法在CNC車床機台設備上安裝,只好採行防火牆IPS方案,從網路閘道端來進行防護。但即使如此,物聯網安全其實都是單點的存在,還沒有一個好的工具可以全面的統整。
其次,隨著資安的攻擊手法越來越多元,許多企業與組織大幅關注零信任機制,但是要把零信任套用在物聯網平台卻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因此,國外反而比較常見產業雲的應用,例如Exostar供應鏈協同管理平台是美國航空業專門使用的平台,波音航空在進行供應鏈管理的時候,需要彙整供應鏈廠商所提供的所有資訊,還有物料派送都是透過這個平台在進行,這是一個典型的產業雲的應用場景。「而整合安全性和零信任的困難點其實都在於介面標準還沒有被定義清楚,這也是目前較為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