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2013-08-14
隨著雲端運算從概念階段逐漸落實,市場上定義了其三種典型的服務模式: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以及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許多企業組織或政府單位,皆已納入為內部IT發展的策略性核心思維。
2013-08-05
市調機構IDC針對台灣IT發展趨勢預估報告指出,2013年將是巨量資料(Big Data)實踐元年,可說是繼雲端運算之後又一股新型態發展動能,眾家解決方案廠商自然不會缺席,不僅相繼由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與應用模式,甚至還因此大量增加「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的IT職務。
2013-07-31
著眼於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應用趨勢,F5 Networks全新設計推出BIG-IQ智慧型控管平台,讓分屬不同資料中心的運作架構可統一管理。
2013-07-24
近年來駭客攻擊事件不斷,不管是為了政治威脅,或是竊取資料獲利,不難發現駭客攻擊策略、技術程度皆已超越既有的資安防護技術。 EC-Council(國際電子商務顧問局)副總裁Sean Lim即指出,企業為了降低資安風險,所需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卻仍舊防不勝防。一方面駭客工具太容易取得,連購物網站都可以買到含有駭客程式的隨身碟;另一方面是基於人性使然,畢竟資訊犯罪仍相當有利可圖。
2013-07-22
伺服器虛擬化架構廣泛受到企業採用,然而愈來愈多的虛擬機器不僅造成管理難度增加,如何保護虛擬系統以及對虛擬機器間的流量進行有效率的安全過濾,成為各家資安廠商競爭的焦點。另一方面,目前已經發現可透過主端系統(Host)入侵虛擬機器的惡意軟體,預料直接針對虛擬環境管理層弱點進行攻擊的手法遲早也會出現,如何對虛擬化架構本身給予足夠的防護,也是IT人員必須關注的問題。
2013-07-19
原生於x86平台研發設計的Cyberoam(賽博龍)UTM,其針對虛擬化應用所推出的Cyberoam Virtual UTM,可支援VMware與Microsoft Hyper-V技術平台,提供防火牆、防毒…垃圾郵件、VPN、IPS、WAF、Web與應用程式過濾、頻寬管理等機制,透過中央控管平台Cyberoam Central Console,可統一配置控管政策與監看資安事件。
2013-07-17
趨勢科技針對虛擬技術平台所設計的Deep Security,可支援VMware、Microsoft等技術平台,強調透過單一代理程式,即可為虛擬主機提供惡意程式防護、防火牆、IPS等三種防護機制。此外,更可利用VMware所釋出的VMsafe與vShield Endpoint建構Virtual Appliance,整合於 Hypervisor層,提供無代理程式的控管機制,增進執行效率。
2013-07-15
為了因應現代企業大多有建置虛擬化伺服器,資安相關解決方案不管是專屬硬體設備,或是純軟體式提供,皆有額外再推出虛擬化版本,可直接整合在虛擬平台上運行。針對VMware技術環境推出的IBM Security Virtual Server Protection,即是由純軟體式的安全解決方案所演進,提供防火牆、入侵偵測防禦等機制。
2013-07-12
究竟有多少企業導入伺服器虛擬化技術?HP資訊安全事業部北亞區資深技術協理蕭松瀛從實際市場觀察,大約有八成左右的客戶皆有建置,而這些用戶雖然關注虛擬化安全問題,著眼點卻仍舊是以傳統防火牆、IPS為主。但其實目前最大的挑戰是虛擬主機之間的溝通狀態無法監控,攻擊行為又多數是發生在虛擬主機,僅仰賴閘道端的邊界無法清楚掌握虛擬主機之間傳遞的資訊,於是HP提出整合Hypervisor的TippingPoint vController,讓外部的TippingPoint設備藉此介接,監看並控管虛擬伺服器內部的網路行為。
2013-07-10
為了因應企業用戶對於虛擬化伺服器的安全需求,Fortinet亦將旗下UTM相關解決方案,諸如FortiGate、FortiWeb、FortiManager等產品,皆可透過OVF檔案格式匯入興建虛擬主機方式提供服務。由於並非整合VMsafe來執行,相較之下也不受Hypervisor平台限制,像是VMware、Hyper-V、Xen等,皆可支援應用。
2013-07-08
各式的行動裝置可為行動工作者帶來便利性,普及率之高,已是無法抵擋的應用趨勢,但同時也增添了IT管理上的挑戰,以及無所不在的安全威脅。駭客以最多人使用的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為主要研究目標,建立有利可圖的非法商業模式,造成網路地下經濟犯罪的興起。為此,眾家防毒軟體廠商也相繼基於過去在桌面端管理所累積的經驗,進一步擴展到行動裝置安全控管,協助企業減輕行動時代的安全風險。
2013-07-05
自從企業開始應用Hypervisor技術,以虛擬化架構將原本在實體伺服器上運行的應用系統,逐一轉移到虛擬主機(Virtual Machine)上提供服務後,虛擬化環境該如何防範資料外洩、駭客攻擊等資安事件的威脅,始終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主要是因為虛擬主機架構於Hypervisor上,實現提昇實體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卻也讓虛擬主機本身以及服務系統的運作狀態,難以完全沿用以往實體伺服器架構的安全控管機制來掌握。
2013-06-25
由於採取了迂迴繁瑣的過程,使得APT攻擊非常不容易被察覺。然而這種複雜攻擊型態的最大弱點,正是其本身的複雜度——只要在攻擊流程中截斷任何一個環節,就足以使其失效。因此,對付新型態的攻擊,思維邏輯就要跳脫傳統防毒的資安概念。
2013-06-24
全球網路逐漸移轉至IPv6已是既成趨勢,企業在採購網路設備時必須留意是否真正支援IPv6,以避免投資浪費;另一方面,隨著新的通訊協定上路,企業面臨的資訊安全情勢也將有所變化,舊有的資安機制是否能跟上IPv6腳步,更是不可輕忽。
2013-06-21
協助過許多公部門建置支援IPv6環境,眾至資訊產品部經理王建忠不諱言,IPv6設備支援度方面的需求還是以公家單位最多,畢竟已被列為是統一採購新設備必備的規格項目之一,至於企業端的急迫性就沒那麼高。
2013-06-19
至今已發展十多年的IPv6,過去一直是學術研究單位的重要項目,近年來全球陸續出現實際建置啟用,IBM全球資訊科技專案服務部經理高崇賢觀察,其實並非來自於新興IPv6應用的推動,而是實際面臨到IPv4位址將枯竭所導致。
2013-06-18
網路整線可說是多數網管人員皆會面臨的問題,因為早期機房的建置並沒有現代的結構化佈線概念,一旦需要擴充伺服器或網路設備,往往是疊床架屋方式建置,累積一段時日後,除了機櫃線路日漸雜亂以外,也會影響到網路傳輸的穩定性。隨著綠色機房、節能省碳、電費高漲等議題發酵,結構化佈線也隨之受到關注。
2013-06-17
常被應用在中小企業或個人工作室的NAS設備,隨著CPU處理速度逐年增加,NAS內建可提供的功能也越來越廣泛。像是安全監控、檔案分享、FTP、備份等功能,如今可說是基本內建,然而除此之外,威聯通科技(QNAP)最新發表的Turbo NAS QTS 4.0智能NAS管理系統,更是添加有如Dropbox般的Qsync同步功能、智慧儀表板,以及提供有如App Store般的App Center套件管理,為來自各地所分享應用的App把關。
2013-06-14
在不影響既有IPv4正常運作下,加入啟用IPv6機制,目前較可行的方式是採Dual Stack的共存架構。防火牆身為在IT基礎架構中必備的安全設備,同樣必須擁有支援Dual Stack的能力,而Check Point在日前更新的GAiA作業系統版本R76更全面性支援IPv6。
2013-06-13
由於IPv6協定的表頭(Header)長度較IPv4增加,雖然支援Dual Stack的設備皆可正確辨識兩種協定的封包,但Cisco技術事業群客戶解決方案架構師錢小山提醒,網管人員仍須留意導入IPv6對控管政策(Policy)帶來的影響。
Gartner:2025 年影響基礎結構與營運的重要趨勢
MIC 2025 年臺灣資通訊產業趨勢預測
英特爾 CES 2025 展現 AI PC 和邊緣運算
微電網轉型提升機房韌性
Pure Storage:工業 AI 與企業轉向 RAG 等重大趨勢
達梭系統 CES 2025展示 AI 驅動的虛擬雙生
VicOne 與 MediaTe k在 CES 2025 展示安全車載資通訊技術
Edge GenAI趨勢浮現 商用筆電賦能員工智慧
應用是AI PC需求關鍵 企業市場率先導入
NVIDIA 「Mega」Omniverse Blueprint 打造工業機器人機群數位孿生
建置高可用性iSCSI儲存設備(中)
Citadel協同合作系統 企業級基本功能一應俱全
針對UNIX及其相容系統所設計 開放源碼界防毒天王—ClamAV
NEITHNET 全套式防禦 缺資安人力也能完美駕馭
檔案嵌入浮水印防變造 萃取比對原件辨真偽
強化實體與環境安全
K8s深度整合vSphere VMware Tanzu全新出擊
裸機安裝EMC ScaleIO 簡單享用軟體定義儲存
記錄惡意網路封包資訊 實作Snort+BASE網頁型入侵偵測系統
LINE CONVERGE 2019 宣示持續耕耘台灣市場擴大社會參與
第228期
2025年1月
未來就是現在:後量子加密守護物聯網安全大未來 — 黃維中博士
第七屆物聯網安全高峰論壇 — 活動花絮
「硬」援裝置資安防護,實現可信賴IoT應用 — Infineon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