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raSuite Manager系統部署架構新增階層式的管理概念。過往DCIM架構只能做到各據點自行管控,但現在則可以統管各據點,以全區管理、區域管理以及資料中心層級概念,將所有資料中心的資訊全部納管在一個平台下。
受到綠色能源議題、IT技術精進以及企業創新營運等因素影響,傳統資訊機房正面臨極大的壓力。隨著愈來愈多企業採用虛擬化、雲端技術,連帶也使得傳統實體設施規劃管理與IT的資訊落差愈來愈嚴重。
諸如高密度IT設備造成用電上升;IT負載減少,但是電力與冷卻空調固定,反而造成浪費;動態的IT負載變化;以及可用性與營運效率的平衡,每一項都是現今資料中心極可能面臨的管理難題。
台達電源系統事業群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產品經理林士基指出,唯有將基礎設施與IT密切結合,資訊機房才能展現更高的效益。「InfraSuite Manager是台達自行研發的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解決方案,這套管理軟體目前可提供七大管理功能,包括資產管理、電力系統管理、能源管理、製冷系統管理、環境管理、保全管理以及伺服器管理,除了能讓基礎設施與IT設備即時可視化,並且有效掌控之外,對於提高設備可用性、改善電源使用效能、監控伺服器功耗,都具可觀效益。」
|
▲ InfraSuite Manager新增階層式地區佈署功能。 |
單一平台 全區統管
台達電源系統事業群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資深副理卓川木指出,2013年InfraSuite Manager系統佈署架構還新增了階層式的管理概念。「過往,跨國企業在各個地區都會分設分區辦公室,而每個分區辦公室都有自己的機房以及IT設備,以台達自己為例,台達在台北就有瑞光與陽光大樓兩個點,桃園有一廠、二廠以及研發中心,中壢也有一廠、二廠,還有台南廠區,另外,在上海以及東莞也各有據點。」他提到,以前的DCIM架構只能做到各據點自行管控,但現在則可以統管各據點,以全區管理、區域管理以及資料中心層級概念,將所有資料中心的資訊全部納管在一個平台下。
建立區隔 強化管理
隨著DCIM日益受到重視,愈來愈多業者投入DCIM市場,林士基表示,近年來,台達不斷強化DCIM功能,包括伺服器管理功能、與虛擬平台整合以及虛擬電表,都是目前在DCIM解決方案中較為少見的功能設計。
|
▲台達電源系統事業群關鍵基礎架構事業部產品經理林士基指出,InfraSuite Manager是台達自行研發的DCIM解決方案,這套管理軟體目前可提供七大管理功能。 |
「InfraSuite Manager的伺服器管理功能已經做到可以結合Intel DCM(Data Center Manager),由於DCM能夠控制CPU的頻率與電壓,因此遇到突發狀況時,透過InfraSuite Manager就能觸發DCM,降低CPU運作效能,進而限制伺服器最大功耗。如此一來便能應用到很多場景。」他舉例說明,例如當市電停止,進入備援模式,或是遇到空調設備故障,需要維修時,附近的IT設備可能過熱,這時就能針對附近的幾個機櫃,暫時執行這種抑制的動作,雖然可能導致營運服務變慢,但起碼不用關機,等到設備修好了,立刻又可以恢復正常運作。
另外,伺服器管理功能也能與主機板的DMC(Dash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溝通,這樣的結合可以看到伺服器內部的環境參數。例如伺服器擺在第幾U的位置、伺服器內部運行的溫度、消耗多少電源、進風溫度,這些都可以透過IPMI的通訊協議分享出來,當然也可以透過DCIM軟體來遠端開關伺服器。
「InfraSuite Manager也能與虛擬平台進行整合,包括微軟Hyper-V、VMware ESXi、Linux KVM以及Citrix XenServer目前都已經支援,」卓川木補充說明,一旦InfraSuite Manager偵測到哪一個環境達到臨界值,就會主動通知VM管理平台,此時就可以利用Live Migration機制讓應用服務轉移,當然前提是這些政策必須事先就定義好,如此一來,當事件發生時,管理平台就能自動地依照告警級別,進行不同的轉移政策。
除此之外,虛擬電表也是一個較特別的功能。卓川木提到,不管企業資訊機房位於何種環境,現實作業中總是會有無法掛電表的地方,例如冰水主機與大樓共用,而資料中心只在其中一層,這時如何量測冰水主機的能耗,就是一個難題。虛擬電表是藉由物理的計算公式來加以輔助,只要取得流量、進水溫度以及回水溫度等相關數據之後,將流量×ΔT×比熱,得出焦耳值後再換算成耗電量,再除上冰水主機的性能係數(COP)就是實際的耗電量。「不只是虛擬電表,也可以虛擬一個總額電表,協助企業加總後,再產生報表。」
出廠前做好初步設定
將基礎設施與IT設備資訊同時收集、分析,並藉以預知告警、瞭解趨勢是DCIM解決方案的精神所在。過去因為資訊的不透明,遇上經驗不足的管理人員,很可能導致代價高昂的潛在錯誤和不可預期的停機事件。即使是老練的熟手,若沒有適宜的工具來記錄這些資訊,也會因為手動更新資訊、資料儲存紊亂等情況,而導致錯誤,甚至無法判定到底該由誰來執行流程。
也因此,DCIM解決方案並不限於特定產業領域,由於這項方案對於人力、系統的穩定度與節能都有所幫助,而且能夠掌握未來有多少空間可以擴容,以及系統運用與後續分析,相對管理與運用就更為簡單。不過,由於DCIM範圍廣泛,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來建立,是目前普遍遇到的挑戰。「建立初期難免要設定的資料較多,包括伺服器、網路以及儲存設備型號,加上所有的設施設備的產品,同時還要測試遇到狀況時,是不是真的能夠告警、發出郵件通知等等,時間的確耗費較長。」林士基指出,台達的作法是在解決方案出廠前,便先詢問企業需求,以及相關的資訊,將初階的設定都在工廠端直接處理好以減少耗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