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混合雲的概念出發,微軟針對遠端備份與異地備援,一共提出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包含StorSimple混合雲儲存設備、Azure Backup以及Azure Site Recovery。
微軟新執行長Satya Nadella走馬上任之後,在「行動至上,雲端優先」(Mobile First and Cloud First)策略之下,轉型的力道相當明顯,過去側重作業系統和商業軟體授權的經營模式,如今更大幅轉向雲端服務訂閱,積極經營起雲端生態圈,近期推展的CSP(Cloud Solution Provider)計畫,便是協助合作夥伴進行商業模式升級,幫助其由傳統代理商或經銷商,轉型為雲端解決方案供應商。
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指出,傳統軟體授權經營模式與雲端服務訂閱是迥然不同的商業形態,過往強調一次買斷,如今雲端則是強調如水電般用多少付多少的概念,企業願意用、並且持續使用才是關鍵,也因此,微軟不管是在雲端平台的入口頁面中文化的設計、協助合作伙伴轉型,都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
他提到,相較於國外雲端服務供應商,微軟不僅在Azure入口提供最為徹底與完整的中文化介面,也是教育訓練以及研討會投入資源最多的一家供應商,由微軟首創的MVA虛擬學院,更是提供了許多課程,帶領著IT人員,Step by Step學習在Azure上完成建置與部署,目的就是為了降低企業使用雲端的障礙,而雲端合作伙伴具備的專業知識,更可為企業提供規劃與部署建議,相輔相成。
三種方案落實混合雲
|
▲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左)指出,傳統軟體授權經營模式與雲端服務訂閱是迥然不同的商業形態,過往強調一次買斷,而雲端則是強調如水電用多少付多少的概念,企業願意用、並且持續使用才是關鍵。右為台灣微軟大型企業業務暨經銷事業群技術經理蔡宗佑。 |
根據一份來自市場調查機構Vanson Bourne,針對加拿大、北美以及英國900多名IT決策者的意見調查資料顯示,當受訪者被問到「未來的1年以及3年期間內,預期貴公司(組織)採取的方式將會類似何者?」時,有28%的受訪者預期在未來3年內,將使用混合雲。但是企業內部代管(Hosting)的需求,對比去年同期,則從原來的31%下跌到17%,而私有雲的部署,也從52%下跌到41%。馮立偉認為,未來台灣企業也會把混合本地資料中心與公有雲的運作模式,視為主要的應用模式,至少在1至2年內,均是如此。
從混合雲的概念出發,微軟針對遠端備份與異地備援,一共提出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微軟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可以『上天下地跨平台』,StorSimple混合雲儲存設備方案能與Azure上的雲端服務結合,自動把長期沒有用或很少用的冷資料(Cold Data)移到雲端上,StorSimple可視為企業在本地的儲存設備,租用Azure儲存空間之後,就可以因應資料暴增的挑戰,擴大使用範圍。」
在雲端服務部分,Azure Backup主要提供備份服務,若是企業有異地備援需求,則可以選擇Azure Site Recovery(簡稱ASR),這項雲端服務,能把整套系統完整複製一份放在雲端,萬一本地端遭逢天災人禍而損毀,可以很快速地在雲端上啟動系統運作,把服務導向雲端,等到本地端的系統修好之後,再把服務切換到本地端。
主動-被動模式最精省
在營運服務愈來愈強調持續營運的今日,面對災難所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損失,企業勢必有所因應。台灣微軟大型企業業務暨經銷事業群技術經理蔡宗佑認為,採用ASR的另一項好處是,企業無須先行投資設備,只要做好資料複寫機制的設定,萬一遇到緊急狀況時,再啟動虛擬機器,讓系統運作即可。「我們確實有遇到過,企業要求做到零中斷目標,但是並不是大多數的企業都會選擇Active-Active模式,原因在於這樣的架構必須一直啟用雲端上所有運算以及儲存資源,再加上要做到同步資料複寫,網路也是一個很大的成本。因此,多數企業會選擇較為精省的模式,先把資料複寫到雲端,等到需要切換時,再把系統設置起來。而這樣的運作,嚴格來說,是Active-Passive(主動-被動)模式,雖然會花上較多的時間,但是卻也是最精省的模式。」
另一方面,微軟也考量到,不管企業啟用VM的原因是受到災難影響還是演練需求,目的都只是為了因應特殊情況,而不是打算從此把系統遷移至雲端,因此ASR也特別提供了第一個月免VM租用費的優惠機制,讓企業足足有一個月的緩衝可以恢復本地環境。「如果企業在啟動VM後的第29天完成系統還原,那麼完全不須支付VM的租賃費用,而只需ASR服務的費用。」
為了簡化災難復原作業,ASR也提供自動化程序設定機制,只要先設定好計畫,例如打算開啟什麼樣規格的VM,使用什麼樣的網路,把網路的定義都先設定好,當災難發生時,就可以立即啟用。
Azure in Open儲值卡概念運用更彈性
只要曾經訂閱過雲端服務,想必對信用卡的付款機制並不陌生,由於台灣企業較少有專用的企業信用卡,因此,常常是IT人員用自己的信用卡訂閱,等到拿到帳單後,再向會計部門請款。但實際上,這並不只涉及到有沒有發票的問題,有些企業作帳不能接受信用卡,而有些企業則可能有費用掌控上的考量,只能年度編列一定的預算,作為雲端服務的租用費。
針對不同企業需求,除了信用卡的付款機制外,微軟也設計了大量授權(Enterprise Agreement,EA)以及Azure in Open兩種方案。想當然爾,大量授權能取得最優惠的Azure價格,而Azure in Open則介於EA與信用卡之間,既保有使用彈性,也能獲得一些折扣。
Azure in Open授權每單位為3,000元,倘若企業做好完整評估,認為一年大約需要花費30,000元的租用費,就可以先買10個授權。而這10個授權並不需要一次全部啟用,如果不啟用可以保留5年,只是一旦啟用,在一年內就必須使用完畢。
馮立偉解釋,Azure in Open相當於儲值卡的概念,如果企業每個月要用6,000元,一年12月大約需要72,000元,這個時候就可以購買24個授權。企業可以決定3個月儲值一次,還是每個月慢慢儲值,而實際使用量,會從儲值額扣掉。「如果擔心一次儲值後用不完,又有一年內必須使用完畢的效期限制,分批儲值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他提到,雲端本來就是一個額度的概念,Azure in Open可以讓企業一次買採購一定的資源(Pool),不夠就隨時補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