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IM連結了IT設備與基礎設施,成為兩者間的溝通橋樑,當所有的管理資訊都被統一匯集時,企業將可以針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甚至提早預防問題發生,並且用於提供決策判定參考。
對資訊機房基礎架構與設施進行妥善管理,並不是一項創新思維。事實上,在機房角色日益重要的今日,不少企業早已針對資訊機房進行一套管理模式。然而,資料中心基礎架構(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DCIM)概念與其不同的是,DCIM不只是管理,更強調機房設施與IT設備的溝通連結,甚至進一步做到分析、協助決策。
傳統上,企業對資訊機房管理習慣拆成兩個面向分別進行,一是IT設備端的管控,包括常見的伺服器、網路以及儲存等設備,由IT人員負責安置、設定並且維護運轉。而基礎設施的控管就交由總務或設施管理人員來監控,包括電力申請、空調採購、佈線、照明、消防設施、環境安全等等,全都一手包辦。
分散配置管理的好處可以讓管理人員各司其職,因為IT人員過往所學習的專業技能並不包含機房基礎設施所需的技術,而設施人員對電力、空調的專長在IT設備管理領域也無用武之地,因此,讓學有專精的雙方負責,理論上只要雙方配合得宜,資訊機房運轉就能順暢無虞。然而,在看似緊密合作的流程,其實仍有不足之處,包括資訊不透明以及無法有效溝通都是其潛在缺陷。
分散管理仍有不足
例如企業原本設計1+1 UPS不斷電系統冗餘配置,卻因為IT設備不斷增加,而導致不敷使用,若再遇上UPS故障,企業服務運轉風險將會大幅上升,但是這些訊息過往若不是由設施管理人員告知,IT管理人員很難及時取得資訊。因此,企業需要一個更智慧化的方案來面對資訊機房的問題與挑戰。
溝通無效 運轉易延宕
台達電子關鍵架構事業部資料中心全球產品經理林士基坦承,過去的作法的確讓基礎設施與IT設備兩方都具備管理機制,但各司其職的運作,往往也失去了良好的溝通管道,以致於當問題發生時,無法獲得第一時間的資訊有效預防。
|
▲台達電子關鍵架構事業部資料中心全球產品經理林士基認為,企業需要一個溝通管道讓基礎設施與IT設備合作無間,資訊機房的運轉才能相輔相成。 |
他舉例,假設企業遭遇突發停電,傳統的管理思維是設施管理人員只要負責讓電力恢復就算完成了工作,完全不需要理會IT設備如何運轉。但就現實面來看,電力的回復並不等同系統的回復,一旦設備中斷,系統並不會因為重新送電就自行運作,包括伺服器、網路以及儲存等設備都要依照流程重新再啟動,IT人員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系統運作,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沒有處理好,服務便無法運行。
「這也是為什麼企業需要一個溝通管道,唯有基礎設施與IT設備合作無間,資訊機房的運轉才能相輔相成。」林士基說明,DCIM的角色正是連結IT設備與基礎設施的溝通橋樑。這套方案的目的是打通資訊機房的任督二脈,賦予資訊機房一個集中管控的大腦,當所有的管理資訊都被統一匯集時,企業將可以針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甚至提早預防問題發生,並且用於提供決策判定參考。
紙本收集太耗時
資訊不透明也是分散管理常見的缺陷。在還是手動作業的年代,基於人力因素,IT管理人員僅僅只能設定一段時間固定巡視機房,但也由於收集到的資料並非是即時資訊,因此任何新設備進駐機房或變動配置之前,必須重新巡檢一次,才能確保資訊機房運作不受影響。
然而,IT人員能收集到的資訊僅僅限於IT設備端,對於基礎設施的資訊則完全無法掌握,如此一來,很容易發生明明機櫃內還有不少空間,但是新設備一置入,就發生電力不足或是出現熱點的情況,使得機房運轉增添更多變數。力登國際(Raritan)台灣分公司亞太區/日本資深產品行銷經理黃國紘解釋,IT人員需要收集眾多方案的資料,並且集結、串連,再加以分析,而DCIM正是因應IT需求而被提出的解決方案。
「隨著時代變遷,IT人員被賦予確保服務不中斷的重要任務,在這個前提之下,任何影響設備運轉的因素,包含基礎設施的支援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IT人員需要一套系統,將兩邊原本採用不同語言的資料連結起來並且有效溝通,而DCIM正是扮演這個角色。」他提到,DCIM的功能之一就是協助機房資訊數位化,一旦資訊化後,管理人員便能更快取得資訊,並且將時間節省下來,用於核心決策的制定上。
多方因素促DCIM發展
另一方面,大環境變化也使得IT與基礎設施管理的分野逐漸縮小,以往企業相對能承受IT人員與設施管理人員的人力成本,但如今基於總體考量,資訊機房的管理也慢慢地轉由IT人員統籌負責。造成這股現象的原因包括許多因素,例如能源、IT技術、企業服務要求等等,都是促使IT人員必須更全方面管控資訊機房的原因。
能源與成本可持續性
CA Technologies亞太及日本地區解決方案副總裁Vic Mankotia觀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亞太地區這一發展經濟體中,所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能源需求的改變。在製造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中產階級和大眾消費者也逐漸崛起;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日益頻繁,對資訊與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這些也將導致可持續運用的能源愈加重要,而與能源相關的核心,最終也會圍繞在成本可持續性的議題上。
|
▲CA Technologies亞太及日本地區解決方案副總裁Vic Mankotia觀察,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亞太地區這一發展經濟體中,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就是能源需求的改變。 |
他解釋,首先,電力成本將逐年增加,同時電力的使用和獲取也會越來越困難。企業必須更有效地利用電力資源和電力管理工具,以協助企業維持最低成本,並且根據電力配置制定長期業務計畫。其次,資訊機房的空間變得愈來愈寶貴。在高度密集的國家,空間取得不僅昂貴而且稀有,企業在擴展資訊機房的同時,對於容量的規劃與管理也需有所掌控,以便讓投資回報最大化。
最後,為了滿足業務連續性和服務可用性,電力管理與業務環境必須協調統一,例如,遇到特定節日,當網路運算需求增加、機房的負擔加重時,如果能在關鍵任務系統受到影響之前就預見風險,主動調節電力消耗以及突然飆升的溫度,將會對業務營運帶來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