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Trace Us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P 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 dynaTrace UEM Compuware dynaTrace Cassandra 應用程式效能管理 Big Data mongoDB Mobile Hadoop 雲端運算 Java .Net APM

應用程式效能差?以APM診斷揪出瓶頸

2013-06-05
現今許多企業應用程式都會提供Web介面存取,甚至自開發時就完全打造為Web應用。而應用程式執行的狀態,攸關整體運作效能,但企業資訊系統隨著業務擴展日漸龐大之後,一旦出現問題,往往難以診斷出其根本原因,此時即可利用應用程式效能管理(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APM)工具來協助。
依據Gartner定義APM的管理目標,應可達到執行程式的即時追蹤、計算實體資源耗用量、確認是否成功、執行步驟中延遲相關紀錄、執行失敗因素與資源耗用過多及其延遲之處。不僅讓複雜的程式碼可視化程度較高,更可藉其提供數據統計與分析的結果,來判斷可能造成效能瓶頸之所在。如今隨著企業應用環境變遷,APM受關注的程度更是日漸加重。

架構變遷促APM興起

APM需求的產生,主要是隨著企業應用系統架構的演進而增加。HP軟體事業群資訊系統資深技術經理王秉慎觀察,早期由大型主機轉成Client-Server架構,之後又轉換成Multi-tier、Web Services,甚至讓某一執行程序開始跨越許多應用系統來運作,結構變複雜後,才讓應用程式的可管理性問題浮上檯面。因為終端使用者接觸的是應用程式系統,而不是基礎架構,當接收到使用者反應存取有問題時,如何準確地診斷問題核心,對維運單位而言,就會需要有APM這類工具來協助。

Compuware產品經理Werner Breitfuss觀察,此現象在2005年之後漸趨明顯,因Java與.Net成為主流程式語言,且各有其不同維持效能運作的作法,例如記憶體回收(Garbage Collection)等機制。當時對應用程式執行效能的概念是以Component-based為主,較偏重在單一系統的執行環境,但近年來隨著企業環境雲端化,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遂成為現代化應用模式,單筆交易行為往往會牽涉到多個應用系統,所以只監看單一系統,很難看出整體運作全貌,「因此需要運用Compuware dynaTrace來追蹤整個交易鏈,也就是從用戶端到資料流皆可整合串連,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如此一來才有能力釐清問題所在。」


▲應用程式效能管理(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隨企業應用系統架構變遷逐漸演化,至今提供的是以應用程式交易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資料來源:Compuware)

非侵入式監控應用

就目前會有APM需求的企業來看,王秉慎分析,不管是製造業、電信、金融或政府單位,現在都在談端到端(End-to-End)的管理程式,其中亦包含以往較容易被忽略的程式分析。此管理程序已不再只有基礎架構,還必須涵蓋到應用程式、資料庫,甚是中介軟體的監看,或是自動化執行的程式。

「對金融業而言,APM的重要性相當高,」王秉慎提到,仰賴資訊系統越深,越容易意識到欲維持正常業務營運,不能單只穩固基礎架構,應用程式的問題診斷分析同等重要。只是對於某些證券業而言難度較高,若其應用系統是由Delphi、VB等程式語言撰寫,這方面就不是APM這類工具可協助,因為APM可管理的範疇較著重在Java與.Net平台。

追蹤程式碼執行結果

雖然完整的應用程式管理方案,不管有沒有中介軟體應該皆可應用,但以目前技術成熟度來看,套裝軟體本身若有支援中介軟體,可讓導入難度降低,是比較可行的方式。通常如果談到建置應用程式管理機制,開發團隊最擔心的部分,莫過於要進行程式碼的修改作業,才能夠達到監控管理。除了需額外耗費人力開發外,修改程式碼更是牽一髮動全身,有時甚至會因此反而使系統陷入不穩定狀態。因此導入套裝軟體,或是運用具備支援Java與.Net的APM,以非侵入方式來達到應用程式監控的目的,才不致讓原本工作就吃緊的開發團隊又增添額外負擔。

可分析程式的確是APM基本具備的能力,但有時往往會與程式碼檢測(Code Review)混淆。王秉慎強調,APM主要是針對已經上線運作的應用程式,例如Java程式經過編譯(Compile)後的Bytecode,而非對原始碼執行Code Review。一般談Code Review會是在應用程式生命週期管理(Applic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ALM)領域,而APM並非是分析每一行的程式碼,較著重是在Function(函式)、Method(方法)、Class等元件。

「因此APM的流程,首先會先找出是哪一個Function Code有問題,並交給開發團隊Checkout(簽出)後,再細部去查看造成例外狀況(Exception)或執行時間過長的原因,加以修改後,也會先進入測試環境,確認沒問題才發佈到線上更新。」

若以電子商務應用程式而言,客戶點選的功能、瀏覽的頁面,都可透過APM來加以記錄其行為。追蹤程式碼的執行行為,重點在於觀察網頁回應時間是否夠快,萬一回應速度變慢,亦可清楚指出拖慢速度之處;或者是出現程式碼例外狀況或執行錯誤時,會發出告警通知,因此APM比較著重在執行結果,而非在後續的資料分析。

至於行動裝置普及後,App的執行效能監控,同樣可運用APM來達成。Werner Breitfuss說明,可藉助dynaTrace UEM(User Experience Management)安置代理程式到行動平台上,來記錄App在執行過程中的所有行為資訊,並且是從手機到應用伺服器、資料庫,完整的執行路徑,萬一應用程式當機,即可追蹤是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以方便作診斷。

加入App與巨量診斷

且由於APM會擁有應用程式執行紀錄資訊,因此Werner Breitfuss認為,可利用APM事先蒐集有用的資訊,像是使用者操作行為、交易項目等資料,再傳送到Big Data分析環境,還可應用此資料進一步分析。因此dynaTrace進一步加入支援Cassandra、mongoDB、Hadoop等NoSQL技術,這種以分散式架構的儲存資料,而非是關聯式資料庫,該如何得知資料分散式儲存的位置與狀態,在哪一個環節進行查詢動作時會影響效能,皆是不容小覷的細節。

只是王秉慎不諱言,基本上去監看程式碼執行的動作,仍舊會需要耗費運算資源,因此降低應用程式執行效能的影響程度,減少效能消耗(Overhead),會是APM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同時增加對新技術的相容程度,像是HTML5、Silverlight等,APM廠商要持續投入研發能量,畢竟軟體功能設計得再好,還必須要能夠趕上前端應用程式變化的速度,才能夠適用於現代企業應用環境。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