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才荒;M型化發展;人力生態 教育訓練 證照 課程 職涯

IT人力供需生態變遷 技能組合與職缺逐漸轉向

2011-08-09
隨著IT人力市場的生態變遷,未來企業將任用具備更多技能而非僅專精單一技術的IT人員,人力需求來源也將由企業內部逐漸轉移至外部服務供應商,在雲端運算等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具有IT技術的人員將流動至不同的職務,甚至可能出現M型化現象。
資訊IT工作人力的供需生態,正在悄悄改變。根據TP國際網路認證學院提供的IT人力調查報告,2011年2月份資訊相關領域的市場需求人數約莫有25萬4千多名,而求職者則僅有22萬5千多名,求職供需比約為1.13,亦即,每位求職者平均可獲得1.13份工作,而2011年3月,求職供需比仍在攀升,平均每位求職者可獲得1.16份工作。

數字之外的供需失衡問題

比較2011年2月與3月各職務細項,求職供需比超過2以上的職務包括產品行銷人員、國內業務人員、通訊軟體工程師以及軟體設計工程師,其中軟體設計工程師求職供需比更突破3以上。

▲IT就業市場需求逐漸增溫,2011年2月每位求職者平均可獲得1.13份工作,而2011年3月,平均每位求職者可獲得1.16份工作。(來源:TP國際網路認證學院)

乍看起來機會正站在求職方,但另一方面,這也顯現出部分職務明顯供需不平衡的狀態。TP國際網路認證學院台灣區訓練事業總監王惟德對此憂心忡忡:「表面上看到的狀況是職缺很多,但從產業面來解讀,則是企業正面臨找不到人才的困境。」王惟德分享了他的經驗,他提到,在他造訪許多思科旗下經銷商以及相關系統整合商的過程中,這些公司最近都發出一個很強烈的訊息:「他們面臨了IT人才荒,尤其是一般的銷售人員以及售前支援顧問(Pre-sales)。」

「這跟技術的發展與企業預算的成本結構有著連帶關係。過去,在企業預算尚稱充裕的狀況下,業者多半會以人海戰來洽談專案,當時的IT人才都只須專精某項技術,但是現在需要的是專精多項技術的IT人才。」王惟德舉出一份統計調查報告:「有56%的企業主感到人才短缺,而47%的理由是『求職者的專業技術不足』。」

▲人力供給與需求出現斷層。(來源:TP國際網路認證學院)

IT技能要求相對提高

▲TP國際網路認證學院台灣區訓練事業總監王惟德發現,資訊業界正面臨IT人才不足的處境。
「而這也是為什麼養成班或是經過產業培訓的人才特別容易被聘雇,這些人員經過一連串密集的訓練,加強多面向的IT專長,因而符合企業需求,提高了媒合率。」他解釋,固然企業找不到人才的原因可能是人力銀行職缺的名稱並不符合實際需求,例如銷售人員的職缺就只能看到國內業務人員或業務主管,或系統開發工程師、軟體開發工程師、網路管理工程師,沒有合適的職稱造成人找不到事,事也找不到人的情況。但更重要的一點是,IT技術的發展正在促使IT人員的生態改變。

他提到,雲端技術讓企業主得以大量節省硬體成本,過去需要花費100%的成本,現在的購置預算只到50%,甚至更低,但企業的目標與要求並沒有改變,企業會希望透過技術整合來達到與過去所需一模一樣的功能。

對於經銷商以及相關系統整合商來說,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就需要專精多項技術的IT人才,不再採用人海戰術策略,而是必須由一位,最多兩位IT人員就要滿足一個專案的需求,也因此,對IT人員的技能也相對提高了要求。

企業內部轉向外部供應商

除了必須拓展基層人員技能的廣度之外,企業對於人力的需求也產生微妙的變化。104獵才顧問處顧問經理張琦玲指出,IT的角色一方面如同水電為企業生存必需仰賴的基礎設施,一方面又必須是企業創新的促成因子,經常被賦予使商業活動、研發生產及營運管理更有效率的任務。

她觀察到,2008下半年以來至今年初,企業的IT已從受到金融海嘯影響而凍結的保守型態,轉變至現今因應ECFA、IFRS、個人資料保護法、雲端運算、行動運算及綠色IT等內外在因素,企業新的專案增加,對於IT專案管理、應用程式及資料庫管理的需求比例較前一、二年提高。

「由於非IT的業務單位或風險管理及稽核單位也被要求必須具備有IT技能的人員,因而也促動了一波異動潮,這些企業以較高的薪酬或較短的平均工時吸引原已從事基礎系統管理、程式開發、網路管理三到五年的IT人員轉換跑道,所留下的職缺則由剛進入職場的IT新鮮人遞補。」

另一方面,由於大量企業投入於電子商務及拜雲端科技所賜,許多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已將部份內部服務的資訊工作轉為外部,原來企業內部維運IT人力逐漸轉由專業委外的服務供應商透過網路進行管理,企業入口網頁、電子郵件及通用性應用程式則直接租用應用程式服務商提供的網路服務,而降低IT人力需求比重。而這個現象也將使得IT人力需求由企業內部漸漸轉移至外部服務供應商身上。

IT人力M型化展露雛形

線上視訊業者OOYALA大中華區事業合作與發展總監郭明瓚分享他最近聘雇IT人員的經驗,他指出,由於過去曾在IT大廠任職,因此相當明瞭虛擬化以及雲端技術對於企業的助益,因此會願意挪出大筆預算投資在基礎建設上。當然,IT人力的聘雇也會在計劃中,但聘雇的思維卻與以往不同。

「我的作法是,先找到高階管理人才,再由他來找尋合適的部屬。而這位高階管理人才必須曾經做過底層人員,但同時兼具往上看的視野,唯有如此,他才會知道需要那些領域的下屬來協助。」郭明瓚很坦白地說,「我願意花比較高的薪水聘一位技術長,因為他瞭解一個專案可以如何用最少的人力來達成,而底層的IT人員可以是年輕的新手,只有一項專長也沒關係。」

郭明瓚認為,IT人力也有朝向M型化發展的趨勢,隨著雲端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最終,中間階層的IT人員將會被取代,高階管理人員薪水高但難找,而底層人員則是勞力密集式,愈來愈便宜。「我認為受到影響最深的是coding人才,因為雲端技術就是把過去需要大量人力撰寫程式碼才能完成的事情,先行做好並且提供給企業使用,如此一來,過去需要十個人才能完成的coding工作,也許現在只要二個人就已經足夠。」

裝備新技能因應職務流動

如此看來,IT的工作機會似乎會被削減,但為何目前的人力需求反而較以往要來得高?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資訊技術訓練中心主任呂理華分享他的觀察心得:「十幾年來,每逢新技術的發展,IT人往往就會產生危機意識,認為引進新技術之後,是不是就削減了工作機會,不少IT人員對自動化流程或是雲端技術的引進,其實也是這種看法。」然而他認為,這影響到的只是工作機會的轉變而己,以前是技術管理導向,現在則是服務行銷導向,職能的轉移並不會導致職缺消失,只是過往企業需要的某些技能被取代了,IT人需要再重新裝備企業需要的另一個技能。

呂理華解釋,這跟汽車業的發展是相同的道理,現在的汽車業全線都是自動化,但員工都不見了嗎?也不見得,因為大量的銷售需要一堆行銷人員。「即使雲端運算讓所有企業將IT委外或是集中到私有雲上管理,造成本地端的IT人員職缺就此消失,但最終這群擁有技術能力的人還是會回到IT領域內,例如轉到公有雲服務供應商內,或是轉行提供客戶服務,只是做不同的工作而己。」

多維度綜合因素使然

▲晨宇資訊資通技術專業諮詢洪李吉認為,IT的人力需求其實也受到企業營運業務的成長性影響,不單單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晨宇資訊資通技術專業諮詢洪李吉則認為,IT的人力需求其實也受到企業營運業務的成長性影響,不單單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他表示,如果企業的業務沒有成長,訂單量就這麼多,那麼遇到IT設備愈來愈自動化的情況下,IT人力的確會減少,但是虛擬化愈來愈完整了以後,本來企業沒有辦法做到某些服務,後來發現只要投資一點點,新的業務就可以上線,因此,對於那些擴張很快的企業來說,反而會需要更多的人力。

「例如,以前提到帳務記錄只會想到資料庫,但虛擬化技術讓企業發現,不只資料庫,包括檔案、影音,如何與客戶面對面,過去許多企業沒有辦法做到的服務,有了這些技術後變得可行,因此在資訊人才上也會愈來愈多元化。」洪李吉指出,早期的確因為技術上的限制,只要學會一種技術就足以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但隨著IT技術進步,隨時都可能有新技術取代舊技術,而這也會促使企業主對IT人員會有更高的要求。

他認為,企業主在面臨多變的營運環境下,一定會希望人才調度更為輕鬆簡單,一旦技術產生變化,只要稍加培訓,馬上就能上手,未來雇用一個人並不只是做一件事,可能在程式開發之外,網路也要懂一些,除了本身專業才能之外,其他相關的專業知識也要有一定的基本程度,如此才能即時因應企業需求。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