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預計要介紹路由協定的管理距離,管理距離通常用於Cisco的網路路由器,當有多重網路路徑可以選擇的時候,這個數值就可以用來決定哪一個網路路徑是最好的。
路由協定對網路路徑的衡量標準
以上提到路由協定的管理距離反映了路由協定所選出的網路路徑的可靠性,而這些可靠性的其中一個因素,其實來自於每一個路由協定對於網路路徑的衡量標準。
接下來,也順便為讀者介紹各個知名的路由協定的衡量標準。
IGRP路由協定對網路路徑的衡量標準
IGRP路由協定同時採用多個因素來當成網路路徑好壞的衡量標準,這些考量的因素包含:
- 網路頻寬(Bandwidth)
- 網路路徑上各介面的延遲(Delay)
- 網路路徑的穩定度(Reliability)
- 網路路徑的資料負載(Loading)
- 網路路徑的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值,代表的是在一次的傳送過程中,所允許的最大資料量。
雖然IGRP路由協定的衡量標準有這麼多,但是預設上IGRP路由協定只會根據網路頻寬和網路延遲來決定網路路徑的好壞。而IGRP路由協定預設的計算公式為:
其值越小,代表這條網路路徑越好。在這個公式中,Bandwidth的單位是kbps,而Delay則是各段延遲時間的總和,單位是Micro-Second。
如何得知這些因素所占的考量比例?這可以從下面的指令與執行結果得知:
因為是show指令,所以也記得必須在Privilege Mode下執行。這裡執行這個指令的用意是要查看路由器的IGRP路由協定設定值,執行範例結果如下所示:
由上面的執行結果中可以看出,路由器已經設定成使用IGRP路由協定,這一點由結果中的第一行就可以看出,不過,在第一行之中看到的值是igrp 100,後面接的100指的是自治系統的編號。
接著,由第二行可以看出這個路由資料會每隔90秒互相傳遞一次,而且可以發現下一次會傳送路由資訊的時間為15秒之後。當然,這每隔90秒傳送一次路由資訊的設定是可以改變的。
接著,在輸出結果的第三行中顯示:
第一個270秒代表如果這台路由器經過270秒都沒有收到由其他路由器所傳過來的路由更新資訊,則路由器會將相關的路由路徑標示為可能無法到達,即Possibly Down。
而「hold down 280」中所指的280,則是Hold-Down Timer的時間,所以當路由器發現有Possibly Down的路由資訊時,就會馬上啟動Hold-Down Timer,如果經過280秒之後,都沒有再收到關於這筆路由資訊的更新,路由器就會把這筆路由資訊視為無法到達。
至於最後的「flushed after 630」,所指的是若經過630秒之後都沒有再收到任何關於這筆路由資訊的更新,路由器就會把這筆資料從Routing Table中移除。
在顯示結果的後半部,有一行顯示:
而在此行後面接了兩個網段,這代表目前這台路由器將會處理這兩個網段的路由資訊,也就是10.0.0網段和172.16.0.0網段。
至於接在「Routing Information Sources:」後面的IP位址,則代表這些位址會傳送路由的更新資訊給目前這台路由器。當然,讀者應該可以聯想到,後面所接的100指的就是IGRP路由協定的管理距離(AD值)。
以上的結果與RIP路由協定的設定輸出並沒有什麼兩樣,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則在於,IGRP路由協定還有顯示路徑衡量標準之各項因素的考慮權重,如下所示:
K1到K5這五個值,分別代表五種影響IGRP路由協定的路徑因素,預設上只會使用K1和K3這兩個值,K1代表網路頻寬的權重,而K3則代表網路延遲的權重,它們的預設值都是1,意思是這些因素有被採用而加入考量。
EIGRP擁有與IGRP類似的衡量標準
一般來說,EIGRP和IGRP路由協定所採用的網路路徑衡量標準是類似的。IGRP路由協定同時會採用多個因素來當成網路路徑好壞的衡量標準,這些考量的因素同樣包含了網路頻寬、網路路徑上各個介面的延遲、網路路徑的穩定度、網路路徑的資料負載,以及網路路徑的MTU值。
雖然IGRP路由協定的衡量標準有這麼多,但GRP路由協定預設只會根據網路頻寬和網路延遲來決定網路路徑的好壞。IGRP路由協定預設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值越小,代表這條網路路徑越好。在這個公式中,Bandwidth的單位是kbps,而Delay則是各段延遲時間的總和,單位是Micro-Second。
這些是IGRP路由協定對網路路徑的衡量標準,而EIGRP路由協定則是將IGRP路由協定的衡量標準乘上256,即成為EIGRP路由協定對網路路徑的衡量標準,因此結果如下:
有此可見,基本上兩者對網路路徑的衡量標準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