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經濟的轉型如火如荼,過去八年中NetApp目睹了前所未見的資料增長。更甚於以往的是大量資料成為有價資源,協助廣大產業做出有助益的預測,晉升成為提升營收和顛覆創造的本源。
為了跟上快速變遷的步調,企業積極投資數位轉型以確保能快速回應或超越競爭者。IDC白皮書 將這類企業稱為?資料駕馭者?,相較於未能掌握資料優勢的企業,駕馭者擁有高出三倍的新客戶開拓力和較高利潤。
根據NetApp的觀察剖析,四大關鍵技術趨勢將在2019領先潮流,促使企業必須加速數位轉型步調,朝向資料駕馭者邁進。
1. 雲端將促進人工智慧發展
人工智慧(AI)儼然成為亞太地區主流。2019年有55%企業已建置或計畫擴大使用人工智慧。預期企業在2019年將增加以雲端為基礎的AI軟體和服務工具部署,以確保AI應用能夠提供高效能和延展性,並且支援多重資料存取協定和不同的新資料格式。
相對的,支援AI工作負荷的基礎設施也必須具備快速、彈性和自動化。雖然AI確定將成為基礎設施廠商的下一個戰場,不過大多數發展將在雲端展開。
2. 邊緣裝置將變得更聰明
亞太地區物聯網(IoT)裝置數量預期將在2020達到86億,而2025年5G連接也將達到6.75億,成為全球最大的5G地區。為了有效運用這龐大的資料,企業需具備在邊緣處理資料的能力,以便快速掌握資訊並做出即時決策。
IoT裝置與應用發展將越來越朝向搭載如資料分析與資料減量的內建服務,如此才能更快、更好且更聰明的決定哪些資料需要採取立即的行動,哪些資料要送回核心或雲端,以及哪些資料可以丟棄。
製造業將是大幅受惠於此種聰明邊緣裝置的產業之一。藉由利用IoT裝置在邊緣處理資料偵測出設備故障的初期癥兆以進行預測性維護,將有助於預防出現耗費成本的停機或維護檢查,避免不必要的生產中斷。
3. 混合雲、多雲環境將成為大多數大型企業的預設IT基礎設施,其他規模企業將基於簡化與一致性而選擇單一雲端服務供應商
到2024年90%的G1000企業將採納混合雲和多雲環境以避免被特定廠商套牢。藉由運用容器(container)和Data Fabric等技術,這些企業將能彈性且輕易的跨越不同環境移動工作負荷,並且掌握完整的控制權。
以Bank of America為例。該行採用容器技術進行應用測試與開發,讓開發與基礎設施人員可以專注於高產值工作,而不用浪費心力於管理中介軟體系統和訊息匯流排(messaging buses)等無法為銀行產生營收的工作。
儘管混合雲和多雲環境具備一些優點,但並不適用於較中小規模企業。因為資料本身的可攜性遠低於運算與應用資源,因此會影響runtime環境的可攜性。再者,有些雲端服務或許屬於某一特定雲端服務供應商,這意謂著那些服務將無法移植到其他環境。
不管選擇何種路線,企業將需要開發相關的支援政策與實務方法,才能充分受惠於雲端服務。
4.資料服務將「無形化」,而App將不再需要移動
容器技術的興起,促使獨立系統及服務的「抽象化」,帶動IT架構以資料或資料處理為中心而設計的潮流,以順應混合、多雲環境下的Data Fabric。
隨著預測科技與診斷應用系統的出現,決策者日益依賴功能強大且不會「打擾」使用者的資料服務,使其在任何所需的時間與地點供應資料,而不必在乎資料的實際儲存位置。同樣地,這些新科技可自動分配基礎設施的服務,將容器或工作負載移動到最有效率的服務供應商來執行。
2019年亞洲的Kubernetes採納率在短短七個月內增加了58%,顯示企業更願意使用容器協調工具。NetApp預測此一趨勢將持續發酵,因為這些工具將有助於簡化容器化應用(containerized apps)的管理。隨著容器與混合/多雲架構在企業環境的普及,可以預期的是這些容器化應用將呈現指數成長。
2019也將出現以容器為基礎的雲端協調技術,可以促成混合雲端應用開發。由於這意謂著新應用將針對公有雲和企業內部使用而開發,因此將更容易把工作負荷移轉到資料的產生地,而非將資料移往應用程式的所在地點。
創造性破壞與改變只會更加頻繁發生,因此重要的是企業要有能力將資料轉變成一種策略資產並且彈性的因應市場變化。企業因此應該擁抱混合雲、容器和邊緣運算,以掌握這些能力,在數位轉型經濟中促成競爭優勢與商務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