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基礎架構現代化的過程中,雲端運算已經成為企業解決IT挑戰的關鍵策略,並且走入混合雲與多雲運用時代。根據市調機構RightScale發布的2019雲狀態的調查報告(2019 -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高達94%的企業已至少使用一個公有或私有雲,84%企業採用了多雲戰略,而採用混合雲策略的企業,從2018年的51%增長到2019年的58%。
十年前,如果有人篤定地說,雲端運算在未來一定會成為企業IT架構主流,想必會被不少人嗤之以鼻。但不得不說,這是真知灼見。近幾年,雲端運算市場一直呈現指數性的增長,根據Statista的統計資料,2010年全球雲端運算以及主機代管(Hosting)的市場僅有246.5億美元,預計到了2020年將突破1,500億美元。現在,企業大概不會再糾結於雲的樣貌或定義,而是持續落實到應用,而且愈見頻繁。事實上,在IT基礎架構現代化的過程中,雲端運算已經成為企業解決IT挑戰的關鍵策略,並且走入混合雲與多雲運用時代。
市調機構RightScale(已經被Flexera收購)在年初針對企業進行雲的使用狀態調查,根據其2019雲端運算現況報告(2019 -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指出,高達94%的企業已至少使用一個公有或私有雲,84%企業採用了多雲戰略,而採用混合雲策略的企業,從2018年的51%增長到2019年的58%。
很顯然地,企業在雲的運用上並不是循著混合雲而後進入多雲的軌跡,就調查的結果來看,企業在面臨現代化的壓力下,反而更傾向使用多雲策略。而就定義上來說,多雲與混合雲也是兩種不一樣的面向概念,混合雲會更強調私有雲與公有雲的組合搭配應用,而多雲則較傾向是同時運用多朵不同的雲,當然也可能只是多重私有雲,但多雲的應用場景中,不同的雲之間未必具關連性,甚至可能是孤島般的存在。
大型企業傾向多雲
這份調查報告中也提到,企業組織平均已在3.4個雲端服務供應商中運行應用服務(含公、私有雲),而且還可能再嘗試使用1.5個雲,換言之,企業組織環境中,平均可能會運用到5個雲。而這樣的應用場景在企業端也很常見,當銷售團隊訂閱Salesforce CRM強化銷售業績與透明度,而辦公室行政人員則使用微軟Office 365雲端辦公室來進行商務辦公,ERP也採用雲端化系統,另一方面,IT部門由於受到主管要求從資料中找出價值,因而訂閱Amazon Web Services(AWS)、Google所提供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資源與工具來實作可能性時,多雲環境也隨之形成。
中信國際電訊CPC產品經理曾文祥觀察,有時候並非企業主動規劃使用多雲,許多情況是被迫處於多雲的環境,因為系統供應商已經把應用服務架設在雲端上,企業想要使用該系統,就必須訂閱,例如中國某知名的速食業者就採用了6家不同雲端服務供應商所提供的服務,原因正是該企業的系統合作供應商已經將產品上雲的緣故。
而在台灣,企業對於混合雲以及多雲的應用也是兼而有之。台灣大哥大企業用戶事業群副總經理暨營運長吳傳輝提到,隨著雲端運算愈益成熟,對於雲的提供方式也有許多種樣貌,除了AWS、Azure、GCP等三大公有雲之外,還有落地雲、私有雲以及提供雲端主機/代管私有雲服務業者,每一個雲端服務供應商都有自己的強項與特色,但也因為如此,單一雲端服務供應商往往無法完全滿足企業的所有需求,因而促使企業朝向多雲策略發展。「就我們的觀察,中大型企業多半會朝向多雲運用,而中小型企業由於受到IT專業人力的限制,再加上在邁向雲端時,也必須具備足夠的Know How,因而會傾向使用單一雲。當然,也有例外情況,主要會視應用服務需求而定。」
一致環境 實現應用可攜性
然而,不管是混合雲或是多雲環境,對企業而言,理想的願景是讓應用服務能夠自由地在各公有雲或公有雲與私有雲之間移轉,隨心所欲地打造混合環境,而這也是目前各大公有雲、IT解決方案供應商正在戮力實現的願景。今年4月,Google在美國舊金山舉行Google Cloud Next ‘19大會所推出的混合雲平台Anthos(前身為 Cloud Services Platform),目的即是為了提供企業所需的可攜性,以及開發人員夢寐以求的生產力。
Anthos現在可在Google Kubernetes Engine(GKE)和GKE On-Prem上使用,企業可以選擇在本地或雲端上部署,以管理應用服務。而這樣的靈活性,也可以擴展到AWS和Azure等第三方雲端服務上。未來,企業可以藉由Anthos Migrate Beta,將虛擬機從On-Premises或是其他公有雲環境遷移到GKE,而且無須對VM或原始的應用程式進行修改。
Google的雲端策略,主要是著眼異質(Heterogeneous)環境的需求,而紅帽正在落實的則是在異質環境中,走向同質(Homogeneous)環境。台灣紅帽副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游政杰指出,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抵擋得了雲端運算所帶來的效益,而且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雲端運用更是不可忽略的一環,當然,基於安全性與選擇性考量,企業不會希望被供應商鎖定,「這意思是指,即便已經採用公有雲服務,企業也不會放棄自建IT基礎架構環境,而雲端服務供應商的選擇策略也不會只有一家,換言之,客戶的選擇注定了多雲環境的樣貌。」
但也因為如此,企業無可避免地會面臨技術上的挑戰,以Kubernetes支援來說,三大雲端服務供應商都有相關的解決方案,Google GKE、Microsoft Azure AKS、Amazon EKS目前都已經推出到市場上,但是各家都有一些技術上的局限,供應商所提供的運作環境,多少還是會有些差異。「不少企業運用OpenShift容器應用平台來創建應用程式所需要的環境,即是基於這層考量,一致的作業環境與容器化環境將有助企業克服這些難題。」他說。
異質環境技術門檻較高
在公私雲混合應用的環境中,同樣也存在異質與同質兩種架構模型。所謂的異質環境,指的是不同供應商的公有雲技術與企業私有環境(如VMware、OpenStack)的搭配,而同質環境,顧名思義,即是在私有雲以及公有雲環境中有著相同的環境,舉例而言,Azure與Azure Stack搭配,或者是VMware與VMware Cloud on AWS的組合。
VMware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吳子強認為,如果不是同質的混合雲環境,不管是VM遷移或各式各樣的協同作業,幾乎都存在相當程度的技術挑戰。例如地端是VMware vSphere Hypervisor,而雲端是採用微軟Hyper-V或KVM,這兩者的底層並不相同,企業想要遷移VM絕對需要離線作業,這意謂著企業無法實現服務不中斷的環境,這種模型架構只能作為備援的應用,需要長時間的重啟,這並不是企業真正追求的目標。
但是,在技術之外,企業最想做的事情是成本優化。根據2019雲狀態調查報告,有64%的受訪者指出,優化現有的雲以便節省成本是今年的優先要務。其次則是將工作負載遷移到雲端以及容器的擴展使用。顯然地,在跨雲時代下,企業仍有許多必須面對的課題,究竟技術的演進如何讓應用服務在公有雲與私有雲自由地移轉,雲端服務商又提供了哪些服務協助企業取得最佳成本效益,甚至當企業採用多雲架構時,又該如何妥善管理等等,後續文章也將一一探討。
【專題報導】:新跨雲時代 無縫遷移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