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資訊進化論
全球運籌生產 數位協同運作

2008-10-02
各種類型的製造業在核心競爭力、產品生命週期、獲利模式及供應鏈製程等方面都不盡相同,然而所面對的壓力卻無二致,同樣必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強化研發、增加利潤,尤其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更必須努力達成快速上市、快速量產、快速周轉的目標才能因應。為了有效達成策略目標,IT系統在製造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來愈吃重。
在達成自動化之後,製造業正尋求透過適切的資訊系統來建立更高的競爭力,從製程、物料、產線的管理規劃,到充分考量生產行銷需求的高效率研發,以及發揮資訊價值的知識管理與決策輔助,都是IT系統能為製造業提供的有力貢獻。當然,安全穩定的網路環境,更是這些應用系統不可或缺的運作基礎,最新的趨勢顯示,製造業特有的生產機台更將成為日後資安防禦不可輕忽的重點。

高科技電子業 藉IT提高競爭力
供應鏈環節複雜 產品生命週期短

自從台灣開始在全球經濟舞台上嶄露頭角以來,製造業一直是開創台灣經濟奇蹟的火車頭,尤其在高科技製造業及電子製造業方面,多年來始終能在國際市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也讓台灣成為全球的高科技電子產業重鎮。

▲前進國際應用顧問服務事業處顧問協理吳福蓀指出,基於不同製造業的需求特性,在建置資訊應用系統時也有不同的優先順位考量。
為了追趕上國際間的競爭對手,製造業的廠商除了不斷投入各種努力之外,運用最新的資訊技術來提昇營運管理效益,更是創造更高獲利的重要手段。在大中華地區規模首區一指的資訊顧問服務業者前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年來也藉由提供專業顧問諮詢及E化服務,協助許多企業成功提昇績效與價值,在製造業尤其是高科技及電子製造業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前進國際應用顧問服務事業處顧問協理吳福蓀指出,電子製造及組裝業的上下游分工相當細密,而且又是全球化的分散式分工,因此供應鏈的流程很長,切分成很多環節。另一方面,供應鏈的交貨前置時間(lead-time)長,從研發到上市所需的時間(time-to-market)也長,然而產品的生命週期又愈來愈短,因此電子資訊科技產業所面臨的挑戰,特別需要借助可進行精密分析規劃的資訊化機制來實現有效的管理。

優先順位依產業而異

就製造業的需求來看,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仍是最優先被考慮建置的基礎,以便整合所有財務會計、生產製造、進銷存貨等流程的資訊。有了ERP的基礎之後,接下來則可以考慮在其上建立PL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或APS(先進規劃排程)系統,用來提昇對於設計資料及研發程序的運作及使用效率,並讓生產排程達到最高的靈活性與成本效益。再來則是與客戶端或協力廠商之間的協同作業機制或portal,或例如採購端的SCM(供應鏈管理)或業務端的CRM(客戶關係管理)等系統也都包含有協同機能。

吳福蓀表示,不同性質及營運模式的製造業公司,對於研發設計、產線管理、料件排程等環節的重要性優先順序當然也不盡相同,針對工廠現場的管理資訊方面,也是依各製造業本身實際的性質而有不同的需求。他舉例表示,對於半導體或光電產業來說,MES(製造執行系統)是不可或缺的資訊系統,但對於電子產品組裝業而言可能優先次序就沒有那麼高,因為在ERP系統中或許已經具備基本的生產管控機能。

考量整合性與彈性

過去一年以來,PLM在製造業相當受到關注,以每一個產品的開發專案為中心,把從概念的形成、設計到量產為止的各種知識、方法與文件都納入管理,藉由建立一個知識分享的平台來提高開發效率並整合統籌各種資源運用。

吳福蓀觀察,今年來看,由於整體製造業的新型態供應鏈運作趨於成熟,製造業者開始將驗證過的實務運作建立為高效率的管理系統,因此SCM的建置需求也明顯上升。

無論對公司而言,那一種應用系統最符合下一階段的優先順位,在規劃導入時,都必須將整合性列為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最主要就是與公司既有的其他應用系統間,能不能充分連結整合。其次,在現今全球化運籌的環境下,許多製造業的研發、製造、倉儲、發貨及營運總部可能都位於不同的地點,再加上與上下游協力夥伴與客戶間的配合,因此系統必須要能符合遠端協同作業的需求。

此外,使用者介面的彈性與簡易性也很重要,對於不同部門與職務性質的員工來說,熟悉的資訊操作方式也大異其趣,例如設計製圖人員和財會總務人員對於各種資訊流程的操作角度往往差異很大,系統規劃上必須考慮符合各單位的運作邏輯,並且具備依實際需求調整的彈性,才不會讓使用者因為「太難用」而產生抗拒心理或頻頻發生錯誤。因此許多先進的系統供應商紛紛將介面改為共通性較高的瀏覽器,並且為操作介面的設計提供了相當大的彈性。

選擇服務完整供應商

台灣製造業常有兩岸三地分工的現象,以往在ERP等系統的規劃上相當複雜,常須在兩岸分別建置兩套ERP系統,進行大量往返交易以處理彼此間的訂單交貨等內部流程,雖然在帳面上可以達到正確,但是往往資訊流與實際物流並不符合,也有很多計價、同步等問題。

吳福蓀指出,像Oracle的新式ERP系統,就能直接以單一系統、單一資料庫的架構直接處理這類台灣接單、大陸出貨的「三角貿易單」,更能符合製造業的實際需求。當然,對於與子公司間的拆帳、通關的要求等特殊化的部份還是必須客製,不過新型ERP的標準化功能確實可以大幅減少撰寫客製化外掛程式的必要性。

此外,相較於過去的ERP只能提供一些MRP(生產需求規劃)的功能,Oracle的ERP現在也已增加了SCM功能。吳福蓀表示,導入SCM之前,ERP系統必須先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合理化工作,因此許多用戶便會選擇一次加以建置完成。 這也是考量所謂總持有成本(TCO)的問題。他指出,以往的觀念是ERP、CRM、SCM等系統都分別選購業界最知名的廠牌,每次建置系統時再來進行整合工作。 然而這樣所耗費的整體成本其實很高,因此現在業界在初始建置時,往往就會優先考慮產品線較完整的品牌,系統間的整合便成為供應商在內部先行完成的工作,如此一來後續導入、維護的成本和時間都可以大為節省,這也是近年來Oracle大舉收購各類型解決方案領導廠商的主要用意。

至於在選擇服務伙伴時,吳福蓀建議,首先必須考量業者是否能提供包含廣泛類型系統的流程顧問、測試導入、客製修改、資料庫調整、維護、諮詢等全方位的服務能力。

此外產業經驗愈完整,對於相關產業的流程知識也就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服務業者對於產品的應用能力,包含在建置完成後能否提供完整充足的技術移轉,讓客戶在建置完成後也能自行開發客製,他強調,這也正是前進國際在具備上述兩大能力之餘最重要的服務優勢。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