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儲存需求漸興 企業落入效能成本拉鋸戰

1900-01-01
知名市場調查研究機構IDC日前宣布一份驚人的「2010年全球資訊量預估報告」(A Forecast of Worldwide Information Growth Through 2010),指稱2006年數位資訊量已達1,610億GB,並預估未來五年間,整個數位世界的資訊成長量約為六知名市場調查研究機構IDC日前宣布一份驚人的「2010年全球資訊量預估報告」(A Forecast of Worldwide Information Growth Through 2010),指稱2006年數位資訊量已達1,610億GB,並預估未來五年間,整個數位世界的資訊成長量約為六倍,至2010年為止,有近七成的資訊是由個人使用者所創造,而至少有八成五的資訊量是組織企業必須負起資訊安全、隱私、可靠性及相關法規遵從的責任。

IDC的研究部門主管暨資深副總裁John Gantz說,「這顯示了資訊已從有上限的類比時代完全轉移到無上限的數位時代。從技術層面來看,組織必須應用更多精細的技術來轉移、儲存、保護、複製這些每日不斷湧入的資訊。」

無可否認,隨著資訊數位化的潮流,資訊科技不斷演進,企業對網際網路與數位工具的依賴日深,日常作業過程持續產出龐大的數位資料(無論價值高或低),企業的儲存容量勢必面臨瓶頸。但一味擴增硬碟空間,恐怕只是企業燒錢的無底洞,因此尋求一套有效降低儲存總成本、滿足資訊管制規範的應用架構,就是企業在身處資訊暴漲的年代裡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其中,近幾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階層式儲存架構,將會是未來企業最倚賴的儲存、備份方式。

平衡成本效能的最佳途徑

階層式儲存的概念早在1970年代就可以從大型電腦主機的架構看出端倪,當時的儲存單位成本都是以MB、甚至KB來計算,為了節省成本,IT管理人員就把較不常用的資料拷貝轉移到磁帶上,前端磁碟內只留下最常用的資訊,精簡總儲存成本的觀念也因而成為大型主機系統的管理環節之一。至於開放系統所衍生出來的階層式儲存概念,一直到數位化資訊普及、資料量暴增之後,才逐漸被拿出來探討。

在儲存業界裡,常被用來指稱階層式儲存的英文辭彙有「Hierarchical Storage」與「Tiered Storage」兩種。Hierarchical Storage指的是資料在單一儲存媒體內以固定的邏輯規則來判別資料的層級,進而定義、限制檔案順著階層模式來遷移,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目錄型態並無改變,但實際上資料檔案已被邏輯層架空,擺放在第二或第三線之後;而Tiered Storage指的是將資料依據一套分類標準,分別備份在不同的儲存媒體,以分級儲存形態達到階層式儲存的備份架構。

由於市場上儲存業者花俏的行銷手法與產品型式多元化,這兩個名詞對於企業用戶而言,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混用多年的結果造成現在階層式儲存泛指企業資料以分級儲存原則,達到「降低總持有成本」與「提高營運效能」的目的。

一般而言,按照資訊的存取頻率與時間遠近來粗略定義,階層式儲存可概分為線上儲存(On-line)、近線儲存(Near-Line)與離線儲存(Off-Line)三大類,若更細分下去,也有廠商依照資訊應用等級分為關鍵任務、關鍵業務、線上、近線以及離線儲存。

釐清購置SATA硬碟的需求何在

觀察國際市場現況,線上儲存的硬體設備目前清一色都以高效能、高穩定性的Fiber channel Disk為主,其缺點就是造價高昂,多數中小企業不見得負擔得起。近線儲存所使用的媒體以SATA(Serial ATA)、VTL(Virtual Tape Library)等方式,而離線則仍以磁帶(Tape)為主要儲存媒體。

大約二、三年以前,SATA硬碟受限於穩定性和傳輸效率不彰等因素,仍被單純視為是IDE硬碟的接棒者,只適合在個人電腦市場發展,不過近年來在技術效能不斷改善、硬碟產業逐年微利的影響下,硬碟製造商和儲存設備廠商不約而同開始力推以SATA硬碟做為近線儲存的解決方案,試圖為SATA硬碟另闢戰場。

至目前為止,SATA硬碟似乎已有成功打入企業儲存系統的架勢,加上許多儲存供應商的行銷手段與媒體報導,許多IT人員認為企業欲備份的資料應該存放在中低階的磁碟陣列裡,存取速度會比磁帶來得快。不過,精誠資訊BCS事業部資深處長邱顯進卻指出,現在中低階的磁碟機的存取速度已經慢慢被磁帶追上,而且就單位成本來看,兩者的售價仍有相當的差距。對台灣多數企業而言,許多資料在幾個月之後都是備而不用,只有在萬一發生的情形下才會被調閱,以SATA硬碟做為近線儲存的需求似乎沒那麼迫切。

邱顯進舉氣象局的實際狀況為例,他表示,氣象資料在經過一天之後,資訊價值就立刻大打折扣,即便是一個星期之前的氣象觀測數據、圖表,對於未來氣象預測的參考價值也不甚高。因此,氣象局在規劃儲存架構時,就把一至三個月內的氣象資訊存放在高階的儲存媒體裡,三個月前的資料全數備份到磁帶上,一旦有研究員想查詢舊資料,倒回磁帶上的備份資料即可。如此一來,效能與成本便能取得平衡,不會有無謂的支出。

法規終究是企業IT背後推手

以台灣企業世界走透透的「個性」來看,要維持競爭力就不能忽視各國政府所訂定的法令規範,其中尤以美國因安隆、世界通訊財務醜聞而制定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所帶起全球相關規範的連帶效應最值得企業關注。

先進國家政府為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訂定法規要求企業必須妥善保存業務資訊,不能隨意刪除資料。EMC資深產品行銷經理李百飛表示,雖然美國沙賓法案或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對於台灣的中小企業而言並沒有實質上的強制力,台灣政府在資訊管理規範的立法也以慢動作進行中,不過在WTO的架構之下,各國國界愈顯模糊,企業為了不失去與它國企業之間的商業交流,或多或少會正視各種國際規範。

因此,如果企業主把眼光放長遠來看,目前資料總量可能不超過1TB,但往後每年若以50%的複合成長比例來計算,數年之後就會清楚看到儲存業務對企業營運的重要性。李百飛表示,未來,中小企業將無法忽視資料爆發的事實,即使當前一個階層的儲存胃納已足夠應付,企業還是必須突破單點式的IT翻新工作,轉向全面性的規劃,屆時,階層式儲存就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概念模式。

倍,至2010年為止,有近七成的資訊是由個人使用者所創造,而至少有八成五的資訊量是組織企業必須負起資訊安全、隱私、可靠性及相關法規遵從的責任。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