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面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壓力,除需優先掌握商機外,還得設法降低研發製造成本,並時時守護彌足珍貴的IP (智慧財產權),才能在衝高營收之餘,同時創造更大收益。
倘若繼續沿襲單機作業模式,任由個別工程設計或產品研發團隊,那麼想要同時滿足提升開發效率、搶攻上市先機、撙節開發成本、捍衛IP資產等這些美好期望,都將慘然落空。唯有導入如工程雲、研發雲或產品開發雲等嶄新應用,才可望扭轉大局、逐夢踏實!
這是因為原本分散各處的寶貴資產,無論是設計工具、高速運算(HPC)資源、成品或零配件相關的設計資料等,都不會繼續留存於個別工作台的硬碟,更不致於淪為個別團隊的私有財產,一律都將統整到雲端,集中管理。
如此一來,原由各部門所把持的設計工具選用權,即可望回歸企業中央所有,意謂企業採用的工具類型,不但無需漫無節制地追加軟體授權支出,且因各部門的設計成果皆奠基於相同工具,也將突破彼此間語言隔閡,使得不同部門的設計文件更加容易整合,大幅降低重新開發設計頻率,進而將可能延宕產品開發進度的干擾因素,一次清除殆盡。
另外,原由各部門所把持的HPC計算能力,皆統一規建到雲端,讓企業得以有效分配調度資源,使得各部門雨露均霑,企業也因此縮減昂貴的HPC投資,實可謂一舉數得。更重要的,由雲端集中保管所有設計資料,再配合嚴密的權限管控,等於關閉洩露IP的後門,企業不再擔心敵軍祭出「山寨版」瓜分利潤。
由此可見,雲端應用對於製造業確實好處多多。但想建造這一朵研發雲、工程雲或產品開發雲,絕非宣示加入雲端行列這麼簡單!以筆者己身服務的企業為例,2004年,當時全球產品設計人員多達四萬名,一共動用逾1,500種設計工具,致使各零配件之間的設計資料磨合不易,造成產品開發速率不如預期,於是花了1至2年時間釐清問題根源,並決定對症下藥導入研發雲。
然而,接下來的難題是究竟從何著手?當時公司決定從主資料(Master Data)整合開始,再依序進行設計工具整合、HPC資源整合、桌面虛擬化等步驟,最終證實這套順序完全錯誤,使得計畫陷入僵局,爾後亡羊補牢,重新定義順序,循序推動設計工具、HPC、桌面資源、主資料的整合,才得以扭轉劣勢,在2011年底成功將研發雲冉冉升起。
因此,企業要想順利建造研發雲,除須引進適當的技術或工具之外,尋找一家真有實務經驗的顧問公司從旁輔導,才不會因為不得其門而入而走上冤枉路,避免陷入反覆嘗試與修正(Try & Error)輪迴,因為如今無論任何製造業者,相信都沒有蹉跎8到10年光陰的本錢。
(本文作者現任HP惠普科技顧客服務事業處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