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在經歷一場「綠色工業革命」,過去談及的工業革命主要是針對機械、燃煤、電力等等進行改善,藉以提升產能,而綠色工業革命的最極致就是資訊服務與技術能量的整合,與網路、資源管理、數據管理,甚至資訊安全都息息相關。
自1992年於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以來,為抑制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全球也開始不得不正視永續發展課題。國際間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許多協定與方案也隨之蓬勃發展,目的即希望藉由全面性規劃與執行,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透過購買碳權或負碳排技術以達到所設定目標。
2021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正式啟動後,其影響力也開始擴及各國政府與企業,紛紛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承諾。BSI台灣分公司企業服務部協理張嘉倫指出,淨零排放涵蓋所有的溫室氣體(GHG),但有些非碳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如(肥料、畜牧、冷卻用含氟氣體)幾乎無法減排,若無法增加或強化自然碳匯(Carbon Sink)來做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就必須採用更積極的手段,如運用植林、碳捕捉等技術,讓淨值為零。
碳管理前須先做好盤查
目前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共有七種,包含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三氟化氮(NF3)。而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其數值是由各種溫室氣體量乘以各該物質對應的二氧化碳之係數所得之合計量。上述提及的碳匯指的是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自排放單元或大氣中持續分離後,吸收或儲存之樹木、森林、土壤、海洋、地層、設施或場所。而碳中和是將組織或產品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透過自我減量及外部抵換(如購買碳權)的方式來抵銷,也就是正與負相抵而達成平衡。
她提到,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產業中,溫室氣體都很常見,例如甲烷常見於畜牧業的有機化肥,而半導體製程以及光電產業較常用到的是全氟碳化物以及三氟化氮,而生活中常看到的高壓電容器,需要氣體加以絕緣,這些絕緣氣體為六氟化硫。「由此也不難想見,包含鋼鐵、石化煉油產業、電力發電、水泥、半導體以及液晶顯示等產業,在淨零排放進程上相對較快。而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過去環保署也曾針對總排碳量一萬噸以上的住商或是相關的門市服務業,提供相關的補助獎勵,此外,金融業因ESG、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議題,也涉及日後的永續金融投資,因此需要做好碳管理,而首要之務就是溫室氣體排放盤查。」 值得留意的是,溫室氣體排放量還可分為組織型與產品型。組織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標準是ISO 14064,而產品型的碳足跡標準為ISO 14067。但不管是哪一種類型,都需經過盤查才能收集到相關數據,例如半導體產業較高的排放量可能會是在製程方面,如果是銀行門市,電力可能就是主要的排放源,不同的情境使用的減量手段就會不同,而且產業標準也有所不同,企業必須依情況而進行不同的規劃。例如,門市或是連鎖火鍋店,冷氣可能是主要的排放源,這時候可能就得從冷凍空調著手,重點會放在能源效益有沒有合適的替代方案。
成立小組補足概念知識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能源與氣候智庫」(ECIU)去年公布的《TAKING STOCK:A global assessment of net zero targets》調查,已有61%國家承諾實現淨零排放,另外在全球2,000大上市企業中,也有21%的公司落實淨零承諾。
張嘉倫觀察,台灣仍有不少企業對淨零相關概念並不清楚,直到遇上出口受到管制,需要繳交碳稅才到處尋找有無軟體工具協助。對此,她也提供了一些建議,針對現今才剛開始打算研究,並以碳管理為目標的企業,應該先組織一個小組,並且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原因在於淨零排放需要長期的規劃,而且是每年逐步改善與落實,且相關法令也都還在不斷修正,因此先讓小組成員對於碳管理知識還有相關的國際法規、標準或是國內政府要求有些概念,所規劃出來的作法才會有所成效。
「企業不需要急著做決定,也不鼓勵全部委託給顧問協助,因為這涉及到企業ESG永續管理的策略,企業內部一定要有人清楚未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長期永續發展策略以及計畫,因此找到適合的人選,並且補足這些知識將是第一步。」她提到,這些知識具足了之後,就可以收集水電表單,現在政府也提供了中小企業一些方法與工具,而後若公司還有一些資源,就可以請顧問公司一起加入討論。
瞭解客戶期待與法令標準
倘若是已經施行多年碳盤查,準備朝碳管理、碳中和目標規劃的企業,張嘉倫則建議從瞭解客戶期待著手,尤其是出口型的產業,目前歐美有許多倡議,而且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還可能有相關的罰則,是若不能滿足這些要求,企業面對的可不只昰繳錢或繳稅而已。倘若不是以出口為主要營運模式的企業,則要確認客戶中有無上市櫃公司,目前金管會希望採取分階段推動,針對上市櫃公司要求至2027年全體上市櫃公司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台積電在今年的供應商評選中已經明白列出是否具備ISO 14064溫室氣體查驗的選項,若勾選否,還會詢問該供應商打算何時完成驗證。企業若是身為台積電的供應鏈,想要與台積電做生意,瞭解客戶期待將非常重要。」
另外,如果企業的客戶是一般消費者,那麼該留意的是政府的法令與法規,雖然消費者現今並不會觀察溫室氣體排放量再決定要不要消費,但如果是品牌業者,而且目標區域的客戶對永續議題也很關心,做好碳管理更能在眾多競爭者中突顯出差異化。「最後,無論企業打算以碳中和為目標或是想要追求淨零碳排,最終都與企業ESG政策有關,因此必須向高階主管傳遞這些觀念或是談清楚政策與方向,萬一製程需要改變,研發也需要進行修正,而且也有可能需要汰換設備,有高階主管參與才能有預算共同執行。」她說。
管理與安全議題浮現
全球正在經歷一場「綠色工業革命」,過去談及的工業革命主要是針對機械、燃煤、電力等等進行改善,藉以提升產能,而綠色工業革命的最極致就是資訊服務與技術能量的整合,與網路、資源管理、數據管理,甚至資訊安全都息息相關。張嘉倫直指,「碳的議題必須藉由資訊服務與技術能量的整合,才能實現碳中和。」
她解釋,關鍵就在於當企業把所有與「碳」相關的資訊都釐清之後,接下來就會談到自動化。高碳排量的產業往往有許多製程產線以及多個廠房,這些資訊的揭露不可能事事仰賴員工手動管理或收集,勢必須要運用到工具、軟體或平台,才能讓企業管理效益有所提升,而且能夠做到前後期的比較。
「毫無疑問,這場綠色工業革命是需要IT來加以輔助,包含碳管理或碳分析的工具,沒有這些工具就無法得知能耗或能源從哪裡來,哪些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今年減碳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她提到,資訊服務與技術能量的整合可以有效提升效益,例如不少企業已經把IT搬遷上雲,如此一來,不論工廠位於北中南的哪個位置,就連國外廠房都可以存取共同資料,對於集團管理其實是有效益的。其次,企業需要更智慧化管理,而背後都需要由IT來管控,如此才能更精準地提供數據。
「然而,在此同時,管理與安全議題也隨之浮現,傳輸資料或製程管理的過程中,都會涉及到產業Know How,甚至討論到相關的細節,資訊安全與資訊管理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資訊安全或網路管理,資料被駭客隨便入侵,原本控制能耗的變成控制員工差旅,就會差異很大。」張嘉倫舉例,萬一企業將所有的碳管理與碳分析資料全部存放在雲端,卻沒有做好安全防護,一旦被有心人士加以破解,嚴格來說,也可以視為洩漏了客戶的營業秘密。簡單地說,企業引入碳管理與碳分析的工具,與既有的資訊應用系統甚至資安防護都有緊密關聯。
用減重哲學減碳
引用新技術是達到淨零排放的積極手段,例如台泥早在2011年便開始與工研院合作研發碳捕捉的技術,利用水泥製造過程中產生的二氣化碳來培養微型藻類,而後純化發展相關的美妝產品,成為綠色革命典範。又如中鋼與供應鏈及技術團隊就採用了矽錠,作為鋼鐵冶煉過程中重要的升溫物料。過去中鋼必須採購矽鐵來調整鋼品品質,但由於矽鐵都是仰賴國外進口,運輸也是算在溫室氣體排放量中,若想做到淨零排放或是碳中和,過往的作法勢必就要有所改善。
「從這些案例其實不難看出,在ESG推動的過程中,會有新技術或新的供應鏈出現。」張嘉倫笑著比喻,其實淨零排放、碳中和就如同減重,必須先站上磅秤,找出體脂堆積的地方再透過運動或是飲食調控的方式讓體脂下降,但是體脂最終不可能清零。同理,企業若想知道減重的作法,就應該先進行碳盤查,如此企業才會知道哪些地方的碳排較高,過程中可能有很多方式或是相對應的國際標準,以能源效率來看,伺服器就是一個很耗能的設備,因為要冷卻,所以就會有能源管理標準ISO 50001說明應該如何做,例如運用配電的方式或是空調讓伺服器的耗電量不會那麼大,相對就是對溫室氣體的減排有貢獻。
又如園區可能就會選擇讓水的利用率更好,例如使用再生水,或是不用經過那麼多系統過濾等等,每一種方式都有很多相對應的標準,透過這些手段跟標準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不能再減時,就可以買再生能源憑證、種樹或是直接買碳權。「過程中IT可能是支援的角色,也可能是開發的角色,」她強調,未來有許多場景都需要IT的資料,碳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走向永續,早期用環境面來治理碳排或污染的問題成效並不是很好,現在全球的手段是要用經濟力來制裁,永續投資的評比若是不佳,借貸或投資的標的就會被限縮,世界的腳步是要用永續金融來控管這一切,長期來看,IT扮演的不是只有IT的角色,甚至要協助財務做一些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而這也是IT新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