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AI來襲,人類工作未必都會被取代,而是產生質變與量變。機器醫生固然可能處理例行的感冒症狀與執行一般手術,而真人醫師不僅可參與機器醫師的設計與控制,更可就罕見疾病與高難度手術,與機器醫生人機協作,共同尋求適合病患的解方良藥。
隨著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發展,AI人工智慧已進展到第三波,成為全世界熱烈討論的議題。台灣也趕上這波熱潮,台積電、鴻海、聯發科等高科技巨擘已投入相當的資本與技術走進AI領域,許多新創公司與政府扶植的專案計畫也標榜從事AI的創新。現在不談AI好像就會落伍,雖然其中也有掛AI羊頭來吹噓行銷的,但不能否認AI已成為新科技運動,人類不研究掌控它,將來就等著被它掌控。
AI並不等同自動化,而是指機器能進行智慧的思考。電影《模仿遊戲》描述現代電腦與AI之父:圖靈(Alan Turing)的傳奇一生。圖靈曾提出叫做圖靈測試的方式來判斷機器是否能進行思考,也就是一個代號C的人詢問其不能看到的測試對象(包括代號B的正常人與代號A的機器),以他們都能理解的語言進行若干詢問之後,如果C不能實質分辨出A與B的不同,則機器A通過圖靈測試,具有AI。現今AI的發展已歷經三波浪潮,不僅可以模仿人類智慧,甚至還可以比人類表現得更好,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對工作權造成衝擊
AI的發展也引發人力資源的變革,創新工廠的創辦人李開復提出「五秒鐘準則」,也就是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的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決定,那麼這項原本由人從事的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AI全部或部分取代。他個人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導、助理、保全、銷售、客服、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十年將有90%被AI全部或部分取代。
醫科、金融、法律等具備高級專業的人才也未能在此趨勢中避開。智慧醫療、Fintech以及運用AI從事法律工作已成為顯學,以就醫問診時的共同經驗為例,常見醫生問病患幾個問題,對身體進行幾項檢測後,在病歷上寫下幾行診療記錄,然後在電腦前敲敲打打,不久後就從護士手上取得藥單去藥房領藥。以上這些程序固然有賴於醫科長期的養成教育,卻也可解構程序而由AI完成,特別是隨著醫療大數據與感測器等技術的進步,並輔以AI的深度學習及智慧思考,其實也可由機器醫生代勞。
當然這要化解病患就身體病痛需要真人醫生對待的心理需求以及對於隔空抓藥的恐懼。但現實生活中其實也有不少病患常面臨態度冷漠的醫生以及看不懂的病歷,如果機器醫生就像聊天機器人一樣有問必答,即使是遠距醫療,卻還會與病患積極互動,包括適當說明病情及寫出讓人看得懂的病歷與用藥需知,那麼醫病關係也能趨於和諧,減緩醫病之間互相不信任的緊張氣氛。
舊產業被AI取代的同時,也可能創造新產業,特別是需要與AI人機協作的產業。此猶如當汽車的發明取代馬車之後,雖然取代馬車相關的產業,但也促進汽車工業、道路工程、車貸、車險、醫療、律師訴訟等業務的興盛。面臨AI來襲,人類工作未必都會被取代,而是產生質變與量變。例如,機器醫生固然可能處理例行的感冒症狀與執行一般手術,而真人醫師不僅可參與機器醫師的設計與控制,更可就罕見疾病與高難度手術,與機器醫生人機協作,共同尋求適合病患的解方良藥。
機器人進駐工廠減少勞資糾紛
AI/機器人可持續工作,不像自然人一樣需要定期休息,也不會伸手跟雇主要求加薪或開口爭執。正當AI發展加速前進之際,國內也熱烈爭論勞基法一例一休的變革。
所謂「一例一休」是指:勞工每七日中應有二日之休息,其中一日為例假日,一日為休息日。例假日是強制性規定,除非有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等例外狀況,原則上雇主不得使勞工於例假日工作;休息日則是具有彈性的規定,雇主經徵得勞工同意可使勞工於休息日工作,惟須負擔較高之加班費。
一例一休旨在讓勞工辛勤工作之外獲得適當的休息,有助於減少職業災害並兼顧勞工生活、家庭及工作的平衡發展。但是法律理想與社會現實難免存有落差。雇主為控制成本,可能會在休息日另外聘雇派遣人員或部分工時勞工,以節省加班費,但對於想要多工作賺取生活費的低薪勞工來說,卻是荷包裡的錢變少,反而要尋求休息日打工兼差養家的機會。
勞基法一例一休新制施行不到一年,受到資方抱怨增加成本且欠缺彈性,行政院於2017年11月推出修正草案,標榜「既保障勞工權益,也給予資方經營彈性」,以「四不變」維持勞工權益,「四彈性」賦予企業經營和勞工工作安排的彈性,卻也引發勞方反彈抗議對勞工權益保障不足。此係因勞基法新案增加許多彈性的例外遭質疑可能會被資方巧妙操作而變成常態。
由一例一休引發的勞資爭議,可以看出勞資糾紛其實是人類社會演進難解的課題,或影響企業運作,或引發階級對立街頭抗爭,嚴重的還會造成革命運動與改朝換代。現今人力資源在未來可能會全部或部分由AI取代,資本雄厚的雇主為促進營運效率與減少勞資糾紛也可能轉而投資與購用AI,一勞永逸,例如鴻海/富士康集團幾年前勞工自殺事件頻傳,乃勵精圖治並引進機器人進駐工廠,可見一斑。
人類的原力覺醒
展望未來,無法抵抗AI/機器人大軍的人類魯蛇,可能被消滅或集結成反抗軍做困獸之爭;而能善加利用AI進行人機協作以及具有多種專長而能整合融貫的π型人才,在勞動市場上將更具有競爭力,此由現今履歷表所載專長以AI相關專業技能最能吸引獵人頭目光的趨勢來看,可見端倪。要在時代巨輪推進下,由車輪底跳上駕駛座,人類必須原力覺醒,「役物,而不役於物」才是未來人類與AI共存共榮的基本態度。
<本文作者:陳佑寰,目前為執業律師。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專攻領域為智慧財產權法、高科技產業議題及資訊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