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範疇三 供應鏈 碳排放 淨零排放 公有雲 GCCA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惱人 能源管理數據交換困境難解

雲端服務商綠色轉型迫切 三巨頭發展生態系忙布局

2024-03-28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與美國清潔競爭能源法案相繼推出,全球產業迫切需要建立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管理數據交換機制與管道。身為產業鏈與服務跨足全球利害關係人的雲端服務商,Amazon、Microsoft、Google同樣在綠色轉型中面臨上下游供應商排放源計算的巨大挑戰。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與美國清潔競爭能源法案相繼推出,全球產業迫切需要建立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管理數據交換機制與管道。 身為產業鏈與服務跨足全球利害關係人的雲端服務商,Amazon、Microsoft、Google同樣在綠色轉型中面臨上下游供應商排放源計算的巨大挑戰。

特別是「範疇三」,屬於非組織可控制的溫室氣體排放,範圍涉及組織或企業的上下游原物料、供應鏈生產,產品物流與員工通勤,甚至於產品使用進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同時,因涉及全球利害關係人與供應商,範疇三計算的困難度,更為強烈體現在供應鏈涉及全球的國際大廠。

美系三大雲端服務商面臨跨國供應鏈數據交換困境

對Amazon、Microsoft與Google而言,範疇三計算同樣困難,源於這三家雲端服務商的範疇三排放量占比皆遠高於其他兩項。根據2022年三家雲端服務業者各自在ESG與永續報告書的數據揭露,Amazon以68,380,0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位居第一;Microsoft以17,220,413 tCO2e次之、Google 9,548,073 tCO2e則為最末。

當中由於Amazon業務涉及電商零售,故在範疇一排放量上高於其他兩家,不過三家廠商卻有一個共通點,即範疇三排放量遠遠超出範疇一、二相加總量,並占據各自總排放量五到七成。整體而言,以Google範疇三排放占比最低(58.94%);Microsoft(72.37%)與Amazon(77.14%)達到七成以上占比。

範疇三排放量占比懸殊之外,其計算更為複雜,橫跨企業營運過程中難以控制上下游產業鏈、物件運輸、廢棄物處理等繁雜排放數據,不僅是全球產業的共同問題,更是雲端服務商的棘手挑戰。脫碳挑戰(Decarbonization)須仰賴全球的利害關係人共同發展業務、技術或政策等集體實踐,因此如何管理與取得跨國供應鏈數據的問題也變得愈加迫切。

呼應全球2025淨零排放共識,Amazon、Microsoft與Google分別提出相應永續承諾,並進一步制定減碳策略,包含資料中心建設含碳量數據蒐集與減量、購置再生能源促進碳中和,抑或是祭出內部碳定價等,從直接與間接手法並行,加速減碳成效。當中,三大雲端廠商更憑藉自身在雲端服務的優勢,發展出能源與排放數據管理工具,發展對內的減碳策略。

應用數據管理工具加速資料中心減碳

Amazon、Microsoft與Google所供應的雲端服務,涵蓋基礎建設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軟體即服務(SaaS),供給全球產業數位上雲、資料儲存、運算上充足能量,而提供資訊服務的基礎建設便是資料中心。面對淨零排放目標,三大雲端廠商首先要著手資料中心的減碳策略。

資料中心作為主要排放源,既是三朵雲自家的範疇一、二,其排放量也取決於成千上萬用戶的使用行為,更是這些用戶的範疇三。為此,資料中心的能源與排放數據管理,與範疇三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總結而言,對內資料中心的減碳上,Amazon與Microsoft皆著重能源使用與建物含碳量的數據管理與數位化,進而透過整合數據,進行減碳策略制定。

然而,Google不僅止於數位化,更進一步落實智慧化,也就是擴大自家AI服務的應用範圍,協助資料中心自動化能源管理與運行。

儘管目前Google表現相對突出,仍可發現Microsoft與Amazon採動態競爭策略,由於三者在市場共通性與資源相似性上十分重疊,為此,後兩者只能追趕與Google之間的差異,祭出相似的減碳管理工具策略,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以避免失去瓜分綠色經濟大餅的門票。 可觀察到三者在對內減碳的目標上,皆透過科技輔助邁向永續AI,也就是先從數位化起步,逐漸導入AI進行自動化最佳管理。

這些能源及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平台與工具,在掌握企業內部數據追蹤的同時,也為供應鏈與上下游數據追蹤挑戰,打下穩健基底,逐漸產生新商業模式,此趨勢更可以從接下來三大雲服務商對外的碳管理數位工具布局上見微知著。

三大雲端業者推廣永續雲服務應用平台

發展數位工具協助資料中心綠色化後,Google、Microsoft、Amazon下一步便是將數據管理系統拓展至外部應用,藉以最大化經濟效益,並以自家雲平台為核心,打造數據管理生態系。

當中尤以Google的布局更為領先且完整,包含可視化用戶使用雲端產生的排放數據、雲端架構管理,並導入機器學習提供自動化減碳相關的策略建議。

Microsoft與Amazon則採取動態競爭策略,跟進布局排放數據系統與架構管理系統,其中Microsoft策略更著重企業用戶。而Amazon布局速度則較緩慢,部分功能尚未跟進,且是現在三大雲端業者中,唯一無法計算範疇三的碳管理工具,僅能計算範疇一與二。

儘管三者在碳管理工具的布局尚有落差,不過皆朝向以自家雲為中心發展數據管理生態系的趨勢,因為這些碳管理數位工具,既能讓用戶掌握雲上使用能源與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促進用戶制定永續策略,亦能透過用戶策略降低自身碳排,並拓展與第三方合作機會,推出客製化減碳工具,進而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台灣應加速布局數據管理發展專業化SaaS層服務

現行台灣已經有部分碳排放管理工具與能量,從政府端的碳盤查整合性服務,到產業端以大帶小的策略,協助供應鏈上下游導入數據管理工具,抑或是在軟體服務端獨立軟體供應商(ISV)業者著手推出碳盤查、ESG報告相關自動化工具與服務,顯見台灣已具備發展數據管理的基礎能量。

隨著未來更多產業將面臨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計算需要,台灣應及早建立完善的數據生態系統,協助供應鏈資訊交換,同時從SaaS層優勢著手,打造屬於本地市場客製化且專業化的數位綠色轉型服務數位方案。

此舉亦能補足雲端大廠在本地雲服務的不足,將台灣廠商開發的專業服務,上架至第三方雲服務市集,促進台灣與雲端大廠發展出新的合作模式,抑或能吸引雲服務商加大投資。此外,也因為發展軟體與綠色轉型需要,台灣產業勢必會加速上雲推進數位轉型。

藉此便能形成,既協助產業轉型,同時加深與雲端大廠合作關係的雙贏局面。台灣業者發展數據管理,不僅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優勢與跨生態圈的淨零成效,亦可開創更多元的綠色經濟商機。

<本文作者:陳彥蓉現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