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Recovery Time Objective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Backup Windows Data Center Softlayer 復原時間目標 服務層級協議 基礎架構即服務 Amazon Cloud 第三平台 備份窗口 社群媒體 復原點目標 平台即服務 軟體即服務 Azure 災難備援 IaaS PaaS SaaS AWS IBM 行動化 RTO RPO SLA 雲端 DR 機房 微軟 中華

面對災難有備無患 雲端復原方案具優勢

2016-04-13
在第三平台帶動下呈指數性增長的資料、過於冗長的備份窗口(Backup Windows),以及因應行動化、雲端、Web應用服務的發展趨勢而生的新型態關鍵應用,正在不斷改變企業對備份以及災難備援的要求。傳統的備份與災難復原方法逐漸跟不上新型態的應用需求,面對快速的業務發展,需要更高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更快的資料存取回應。
「但是,想要藉由雲端服務來確保資訊系統服務不受天災人禍影響,仍有些前提。首先,企業必須知道對復原時間目標(Recovery Time Objective,RTO)及復原點目標(Recovery Point Objective,RPO)的承受度,這關乎企業打算以何種方案來進行規劃,以及需要支付多少成本。其次,企業必須先在內部做好標準化,然後才有機會整合雲端服務,落實自動化。」他解釋,假設企業允許某系統的復原時間目標為一週,而且認為所流失的資料再慢慢補齊就好,那麼僅僅只需要做到雲端備份即可,但倘若該系統必須在4小時內復原,而且只能忍受1小時的資料遺失,那麼異地備援機制的設計就要很完善,同時網路的成本也必須很高。

歐瑤章繼續說明,雲端服務強調了自動化,而自動化的前提是標準化,換言之,倘若企業現今還是老舊(Legacy)環境時,要藉由雲端異地備援的服務來建立好災難復原的機制是有困難的,至少企業端的環境必須先行虛擬化,否則在紊亂的On-premises環境,很難實踐自動化的目標。

雲端服務業者較勁

隨著雲端服務蓬勃的發展,包括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以及軟體即服務(SaaS),現今也都有相關的方案推出。由於雲端備份和雲端異地備援涉及到IT基礎架構,因此主要是由IaaS服務供應商來提供,包括知名度較高的Amazon AWS、IBM SoftLayer、微軟Azure、中華電信、安碁(eDC)等等都是主要的供應商。而在雲端產品的規劃與設計上,不少業者傾向將備份納入到異地備援解決方案的範疇中,這是因為備份可視為災難還原的一環,把資料放到雲端後,可避免本地端資料中心萬一遇上天災人禍,所有資料付之東流的風險。

雲端服務日漸成熟,服務供應商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租用費已成為最激烈的戰場,亞馬遜 (Amazon)在2016年初即針對雲端服務EC2調整價格,這已經是第51次降價,而微軟也緊跟在後,在2月調降運算雲服務Dv2價格。但除此之外,雲端服務供應商更致力做出差異化,來吸引企業青睞。

舉例來說,IBM SoftLayer強調提供裸機(Bare Metal)選項,可將企業環境藉由SoftLayer上的雲端資源來實現,例如多數的雲端供應商並非使用VMware虛擬化平台來打造雲端環境,當企業想要建立起一模一樣的環境時,裸機就是一個很好的運用工具。而微軟則強調上天下地的混合運用優勢,由於企業現階段的環境,多數都是採用微軟的產品,自然與微軟Azure有更好的連結性,而且管理也會更為方便。至於像安碁這類本土雲端服務供應商,在租用費上無法與國外超大型業者競爭,卻有著法規遵循上的優勢,例如金管會規定銀行資料不能放在境外,但金融業卻又有雲端異地備援的需求,這時本土業者就有其利基點。

但不管如何,從企業角度來看,藉由雲端資源來打造災難復原,光是在投資成本上,就比起自建異地備援方案節省許多,不失為一個好的選項。不過,任何的決策依然必須依據企業需求來考量,例如RPO與RTO的要求如何?資料安全性如何解決?有沒有法規上的考量?如果企業內部沒有足夠的IT人力,業者又能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協助?唯有把相關的環節考量清楚,才能充份的運用雲端優勢,建立起最合適的災難復原方案。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