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源

用電大戶變身智慧能源中心

2025-02-14
面對全球減碳趨勢加速及電力需求持續攀升的雙重壓力,能源轉型已成為商業建築的必然趨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商業建築占全球能源消耗超過30%,如此龐大的用電規模的確帶來轉型挑戰,卻也蘊含著可觀的創新商機。

從產業趨勢來看,未來的商業建築必將從單純的用電大戶,蛻變為具備發電、儲能、調度等具備多重功能的能源樞紐。這一重大轉變可體現在如下三大面向:首先,商業建築從純能源消費者升級為能源產消者(Prosumer);其次是建築物整合太陽能發電等分散式能源與電池儲能系統(BESS);第三則是導入智慧化管理平台,實現建築與電網的雙向互動。

此一轉型正契合全球能源供應結構的重大變革。國際能源署預測,至2050年再生能源將占全球電力供應的65%~85%。為因應以再生能源為主的供電型態,商業建築必須及早佈局。在此建議四個面向的具體作法,包含建置微電網技術以強化供電韌性、導入現場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電池儲能系統進行負載調配,以及建構能源管理系統(EMS)。

透過能源轉型,不僅能提升營運效率,更能創造新的營收來源。從實務經驗來看,透過參與台電電力回購計畫,建築物產生的剩餘電力可回售給電網,依據現行躉購費率,每度電可獲得3~4元不等的收益。同時,配備儲能系統的建築也能參與需量反應方案,在尖峰時段透過儲能放電協助電網調度,每年可獲取數十萬元的回饋金。

就台灣市場而言,上述優勢更為明顯。台灣商辦大樓密集的特性,非常適合推動建築能源樞紐化,再加上政府推動的淨零轉型政策與建築節能規範,可為業者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都會區的商業建築屋頂,也是太陽光電與儲能系統整合的最佳場域。

不可諱言,從實務面來看,轉型過程仍需克服幾項挑戰。首要之務是確保電網基礎設施具備足夠的靈活度,能支援建築與電網間的雙向電力流動,另外還需審慎評估前期投資成本、系統整合複雜度等因素。根據經驗,建議可採取階段性導入策略,先從智慧電力監控系統建置開始,掌握用電特性;接著導入小規模再生能源發電與儲能系統,累積實務經驗;待時機成熟後再擴大系統規模,最後則可評估跨建築群的能源互聯。

未來商業建築的競爭力將不再侷限於硬體規格與空間品質,供電韌性與永續表現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能源樞紐化轉型不只是降低營運風險的手段,更是實現永續經營的必經之路,觀察市場發展,如今相關技術已逐漸成熟、建置成本持續下降,接下來的3~5年內正是評估與規劃轉型的最佳時機。根據建築物的用電特性、場域條件與營運需求,規劃最適合的轉型路徑,掌握轉型契機,為台灣商業建築產業開創嶄新格局。

<本文作者:林鈺培現為伊頓電氣台灣與菲律賓總經理>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