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的三年,毫無疑問,雲端運算肯定是最教人驚艷的IT話題,它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伺服器虛擬化可謂貢獻良多,堪稱讓雲端落地成真的頭號功臣;相形之下,同樣只聞樓梯響的儲存虛擬化,則顯得黯然失色。
同樣都是虛擬化,為何伺服器虛擬化這麼早就功成名就,儲存虛擬化卻落得大器晚成?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伺服器虛擬化的兩大功績開始說起。第一件功績,在於它可以由繁化簡,將原本複雜的事務打散,由許許多多獨立運作的Instance、Virtual Partition各自挑起大樑,而非綁在一塊兒來執行,如此一來,企業組織便可根據需求量與使用狀況,決定適當的位置,從而建構真正的彈性化雲端架構,讓投資可由小巧的虛擬化開始,彈性進展到數千顆CPU、數TB的Memory的雲端伺服器集群。
第二件功績,則是透過Online Move/Migration技術,讓Virtual Partition可在不同節點之間自由移動,進而實現負載均衡功效,巧妙避開了原本棘手的高峰期;回顧十年前缺乏伺服器虛擬化庇蔭的ASP,主事者正是為了應付不知何時發生的高峰,只好咬牙推動大規模投資布局,終至淪落敗亡下場。
那麼,兩三年前業者高喊的儲存虛擬化,又為何無法成功?因為當時的儲存虛擬化技術,是希望藉由Storage Gateway(儲存閘道器)的架構,把一堆儲存設備包裹起來,試圖形成一個偌大的儲存資源池,讓伺服器不需要理會埋藏在後方的各自儲存設備;然而Storage Gateway揹負太多整合問題,導致瓶頸滋生,同時缺乏Virtual Partition無(或極小)效能影響便可移轉的誘因,自然難以形成大局。
反觀如今,在Virtual Domain、Storage Federation兩項技術引領下,儲存虛擬化可望改頭換面,逐步達到仿若伺服器虛擬化的妙效,筆者姑且稱之儲存雲端化。其中的Virtual Domain,意謂一個儲存實體可被切割為許多儲存區塊,每個區塊均可被獨立運用,也都可被獨立管理,也就是說,不同管理者可分頭控管不同的Domain。從不同管理者角度看,便像是各自管理者有各自的儲存設備一般,互不相互干擾,相較於以往由單一管理者統籌分配LUN資源的形式,明顯更為精細,這部分與伺服器虛擬化的Virtual Partition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Storage Federation,則可讓儲存區塊線上無(或極小)效能影響便可移轉到另一儲存實體,藉此形塑負載平衡效果,致使用戶可透過相對精省的投資,將儲存資源池的整體效能維繫於高檔;當未來新增儲存設備藉以擴大儲存容量時,也只需透過簡單設定,便可輕易實現整體儲存效能之線性增長。
拜兩大利多題材發酵所賜,儲存虛擬化可望擺脫吳下阿蒙形象,進展到儲存雲端化而能與伺服器虛擬化並肩扮演雙箭頭,聯袂帶動雲端運算的發展。
(本文作者現任HP惠普科技關鍵系統伺服器/儲存解決方案事業部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