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微軟的慣例,伺服器作業系統上市的時程通常會緊鄰Windows桌面端作業系統的發布時間,以微軟Windows Server 2012為例,Windows Server 2012在2012年9月上市,而Windows 8作業系統的發布時間在2012年的10月,前後差距只有1個多月的時間。
照這樣推算,Windows Server 2016應該早已發布,但是Windows 10已經在去年7月推出,Windows Server 2016正式版卻得等到今年10月Cloud Summit活動時才揭曉。官方指出,Windows Server 2016之所以延宕,主要是因為整合了部分Azure功能,所以花了更多時間來改善系統的穩定性。
從2014年10月微軟正式發布第一版技術預覽(Technical Preview,TP1),一直到2016年4月底釋出的Windows Server 2016 TP5技術預覽版本,期間經過加入許多新技術與除錯修正,例如Nano Server便是在2015年5月發布TP2技術預覽版本新增的部署選項,而從Storage Space技術演化而來的軟體定義儲存(Software-Defined Storage,SDS)技術,經過幾個版本的調校,效能表現也愈見優異。雲達科技副處長郭仁傑指出,雲達內部團隊緊跟著微軟技術預覽版本進行硬體測試,也發現到Windows Server 2016 TP5技術預覽版本的SDS技術,效能已大幅提升,有很不錯的表現。
三大重點技術
大致而言,Windows Server 2016設計主要包含三個重點,一是強化作業系統的安全性,包含防止駭客與病毒攻擊、特定人士權限管控以及Shielded VM與實體伺服器的安全保護。二是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DDC)技術,包含虛擬化強化、S2D(Storage Spaces Direct)軟體定義儲存技術以及軟體定義網路。
|
▲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指出,自Windows Server 2016開始,伺服器作業系統已經能與Azure有部分的結合與介接。 |
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指出,軟體定義資料中心並不是一個新的名詞,但是微軟的軟體定義資料中心整合了部分Azure技術,而這也意謂著自Windows Server 2016開始,伺服器作業系統已經能與Azure有部份的結合與介接。
第三個重點則是針對雲端優化的應用程式平台(Cloud-optimized Application Platform),Docker與微軟合作,開發出適用在Windows Server環境的容器技術,現已在Windows Server 2016內直接嵌入(Built-in),此外微軟還設計了輕量化雲端作業系統Nano Server,由於Nano Server的VHD檔大小僅僅只有400MB,因此很適合作為容器作業系統(Container OS)。
一致平台混合雲策略
微軟稱Windows Server 2016為「雲端就緒」作業系統,除了具備Nano Server這個第一代雲端作業系統,以及整合Azure技術之外,策略上更將它定位為實現混合雲的必要基石。雖然,混合雲已經成未來雲端應用主流趨勢,企業也願意接受雲端以便迎來創新以及更快地因應業務需求,但現實的情況是,企業一隻腳在本地端,一隻腳在公有雲,無疑處在一個更複雜的環境中。微軟認為,企業需要一致的平台來跨越混合的環境,包含私有雲、公有雲以及託管雲。
也因為如此,在Windows Server 2016推出之後,下一步,微軟將推出Azure Stack,時間點目前預計在明年年中。Azure Stack衍生自Azure,只是被設計用來適合部署在企業環境中,而Azure Stack的底層就一定得採用Windows Server 2016。亦即,當企業環境為Azure,公有雲端環境也是Azure時,就能夠真正達到理想的混合雲。
|
▲Azure Stack與Azure具有相同的管理介面。(圖片來源:https://azure.microsoft.com/zh-tw/overview/azure-stack/) |
馮立偉解釋,在Windows Server 2012 R2時,確實可實作混合雲,企業可以在本地端與雲端都採用微軟的解決方案,運用「後天」的方式,將這兩者銜接在一起。比較複雜的情況是企業On-premises環境與公有雲環境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技術,雖然也算混合雲的應用,但對企業來說,挑戰更大。「Windows Server 2016是實現混合雲的第一步,原生內建了跟Azure整合的能力,將來企業如果在Nano Server上開發,工程師所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式就能夠順暢地移轉到Azure。」
授權改依核心計算
正是基於這種思維,微軟大幅更動了Windows Server 2016的授權模式,從處理器架構(Processor Based)的授權方式,改為以實體核心架構(Core Based)來計費。在台灣主推的資料中心版本(Datacenter Edition)以及標準版(Standard Edition)兩種版本均改依實體核心計價,詳細的變化稍後有專文說明。
授權模式改變之後,企業會不會因此而支付更多的授權費?關於這個問題,馮立偉回答:「是,也不是。」簡單地說,假設企業原本是在核心數為16個核心或低於16個核心的伺服器上運行Windows Server 2012 R2,那麼升級為Windows Server 2016後的授權費並沒有變動。亦即Windows Server 2016的16核心總授權費,就等同一台2路處理器運行Windows Server 2012 R2的費用。但是,如果是核心數較高的伺服器,超出多少核心數就需要補足,倘若是24核心數的話,就需要多買8個核心的授權費,這時如果對比原來Windows Server 2012 R2的費用,就會多出50%。
他解釋,這樣的改變有幾個原因,首先微軟希望在同一個平台下實現混合雲,而Azure公有雲上VM的部署是依核心數計費,當雙方的授權模式不同時,企業要將服務移往Azure就會面臨授權判定的問題。尤其在特定的條件下,微軟會贈予Azure授權,享有更好的經濟效益,但2顆處理器究竟可以抵多少核心就會有爭議。其次,隨著硬體的運算力愈來愈快,對微軟來說,依處理器計價也不符合經濟效益。
目前,已有企業用戶開始試用Windows Server 2016,而不同企業聚焦的方向也有不同,有些企業對軟體定義儲存有興趣,意欲取代高昂的儲存設備採購成本,也有部分企業測試安全功能,對於身分驗證管控以及Shielded VM都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