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現今最大的挑戰在於,過往的基礎架構設計都是以應用程式為導向,系統運行得愈久、歷史資料愈來愈多,但卻無法相互利用,往往必須透過複製、搬移、轉換以及抛轉等作業才能有效運用資料。
比爾蓋茲(Bill Gates)於「數位神經系統-與思想等快的明日世界(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一書中曾大膽預測,收集、管理與使用資訊的方式將決定企業的輸贏,而速度將是決定企業競爭力以及消費者忠誠度的關鍵。這份在當時看起來有點荒謬的預言,卻在20年後的世界真實上演,今日企業正想方設法,希望在速度與資料中取得致勝關鍵。
Pure Storage台灣技術總監何與暉指出,企業現今最大的挑戰在於,過往的基礎架構設計都是以應用程式為導向,系統運行得愈久、歷史資料愈來愈多,但卻無法相互利用,往往必須透過複製、搬移、轉換以及拋轉等作業才能運用資料,可想而知,企業很難在最短的時間內呈現出使用者的結果,最終成為輸家。這也是為何Pure Storage開始倡導以資料為中心的技術架構(Data-centric Architecture),唯有如此,才能打破資料與資料間的隔閡。
以資料為中心的技術架構,必須符合幾項要素。在平台互通有無方面,Pure Storage已將全快閃儲存陣列所有功能整合到VMware vCenter和vRealize的管理介面中,讓使用者在熟悉虛擬平台管理工具的同時,可以自然而然地管理Pure Storage儲存設備。Pure Storage也是第一個通過VMware認證設計(VVD)軟體定義資料中心要求之合格合作架構夥伴,特地開發的VM Analytics工具可協助VM管理員輕鬆地將VM拓樸出來,瞭解VM資源的使用率及I/O的表現,降低維運負擔。
另外,隨著愈來愈多的企業正在使用或是評估使用容器技術與架構,例如透過容器技術建立資料庫、CI/CD或是Kafka工具等等,優點是部署彈性靈活,但一般儲存設備卻很難滿足這類的儲存需求,這時便可以運用Pure Service Orchestrator,協助企業自動地配置容器所需硬體設備資源。
而在以資料為中心的技術架構中,Pure Storage已與AWS合作,提供Cloud Data Services雲端原生資料服務,協助企業將資料轉換為價值。雲端原生資料服務就像橋樑的角色,未來不管應用程式部署在何處,使用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取得所需的服務與資料。
他最後提到,備份是資料保護的最後一哩,許多備份軟體廠商都會以最快、最省事的速度幫企業完成備份工作,但是Pure Storage更重視的是資料復原時間,以2TB的資料量為例,如果要從雲端上將資料還原至地端,需要花費5.8個小時,企業可以搭配ObjectEngine,大幅地縮短還原的時間至2小時,若是同時搭配ObjectEngine以及FlashBlade,可以將時間縮短到只需1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