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幾年前雲端運算趨勢浮現以來,各界便看好混合雲(Hybrid Cloud)將成為企業應用主流。儘管今日來看,仍有不少企業停留在本地端虛擬化,對於公有雲端服務仍抱持法規遵循與資訊安全的疑慮,但卻無損混合雲的進展,企業擁抱混合雲架構的腳步已愈來愈快。
最近RightScale發佈了一份「2017年度雲現狀報告(RightScale 2017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私有雲採用比例為72%,而混合雲的採用比例也達到67%,差距並不大。研究機構IDC在去年底發佈「2017年台灣ICT市場十大趨勢預測」中也分享,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臨,企業營運流程必須更加彈性、靈活與快速,才能因應市場變化;而混合雲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發展核心,預估2017年將有超過55%的台灣企業規劃將進行混合雲相關部署,大型企業著眼於因應突發狀況與災難備援優勢,中小企業則看重混合雲提供的成本效益。
是方電訊產品發展部協理李立國觀察,台灣混合雲市場早已跨越宣導教育期,企業從一開始的全然排斥,已進入願意評估與瞭解整合細節的階段。「在數位轉型壓力下,企業深知唯有改變現有資通架構才能因應挑戰,雲端架構也就成為企業的選項。」然而商務決策制定之後,實務挑戰也緊接而來,他提到,一方面企業內部的IT人員對於純雲端架構並沒有足夠的部署經驗,其次,從傳統的資通架構要變成雲端架構,部分資訊設備必須汰換,這又涉及成本議題。諸如此類的問題反而加速了企業接受混合雲,讓部分服務運行在企業現有內部資源,而一部分應用服務則採用營運商所提供的雲端服務。
混合雲定義爭議
這幾年,混合雲討論熱烈,但各界對混合雲的定義其實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舉例而言,企業依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彈性地將服務部署於公有雲或私有雲之中,卻各自成Silo獨立運作,算不算混合雲?又或者,若企業內部「非雲」環境介接到公有雲,能不能算是混合雲的其中一種模式?至今仍有不同的見解。
|
▲ VMware台灣區技術長吳子強建議,要做到混合雲之前,企業必須先把內部的資料中心變成私有雲,如果企業內部的虛擬化程度不高,很難期待混合雲帶來很高的價值。 |
「混合雲的共識恐怕非常含糊。」這是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看過眾多混合雲調查數據後的結論。「許多調研機構在訪問企業客戶時,會問到幾個關鍵問題:請問企業是否需要混合雲?通常回答:『是』。請問企業目前有沒有運用混合雲?多數也勾選『有』。但實際常見的情況是企業一部分用公有雲,一部分用企業內部的環境/私有雲,分別自成獨立的Silo環境,企業就認定早已採用了混合雲。」他認為,所謂混合雲至少要做到雙方能夠介接,構建出管道讓資源可以自由地遷移與運用。更細緻一點,就像微軟想要建構的混合雲樣貌,連底層技術、功能架構與操作體驗都達到一致。
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定義,混合雲端基礎架構是兩個或更多個不同的雲基礎架構(私有雲,社區雲或公有雲)的組合,透過標準化或專有技術綁定在一起,並且讓相關的資料與應用程式,具有移植性,使其能夠在其他的雲端環境中執行。
市調機構IDC所發表「Journey to the Hybrid Cloud」白皮書中也曾提到混合雲是一個針對不同IT雲端部署模型的管理框架,包含自家環境擁有的私有雲、專屬代管/異地私有雲,以及公有雲。
在NIST與IDC論點中,雲端架構是落實混合雲的基本條件。VMware台灣區技術長吳子強認同這項看法,他提到,要做到混合雲之前,企業必須先把內部的資料中心變成私有雲,如果企業內部的虛擬化程度不高,很難期待混合雲帶來很高的價值。而這裡所談到的私有雲不只是虛擬化,更要做到全自動化的機制。
但是,企業對於是否要部署私有雲仍猶豫不定,一方面將現有的基礎架構轉換成雲端架構,需要一筆不小的成本投資。二方面,現階段多數的混合雲應用,主要鎖定因應變動的工作負載高峰、無狀態的IT服務(Stateless Service)或是非關鍵的專案,例如測試開發環境等等,對於私有雲投資,不少企業仍抱持觀望態度。是方電訊產品發展部協理李立國認為,糾結於企業內部架構究竟是否為私有雲並沒有什麼意義,混合雲的關鍵還是企業應用服務能不能很順利地遷移到公有雲環境中,甚至讓工作負載可以在不同的雲端與雲端之間平滑地移植。
合縱連橫拚佈局
|
▲ 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認為,最懂得雲端的企業並非讓所有IT基礎架構都是雲,而是審慎評估雲端對企業的優勢,確認哪些應用服務最適合運行在雲端平台,才會彰顯出最大的價值。 |
全球企業雲端化已是大勢所趨,面對日益嚴苛的營運挑戰,企業單靠私有雲或公有雲,很難滿足企業內部所有需求,而混合雲的優勢即在於不僅保留了私有雲的安全性,也具備了公有雲資源運用的彈性,可隨時擴張與調度資源。同時還能簡化IT管理難題,降低整體維護成本。
有鑑於混合雲可望成為企業主流的應用,供應商們也積極地佈局,各種合縱連橫策略紛紛出籠,例如私有雲解決方案供應商與公有雲服務業者結盟合作,典型的案例便是VMware。近年來VMware積極在全球推廣VMware vCloud Air Network(vCAN)合作夥伴,除了國際知名的雲端服務供應商,也不遺餘力地與本地服務商合作,在台灣包含中華電信、遠傳電信以及數位通國際都是vCAN合作夥伴,目的就是希望協助企業落實混合雲。
把企業的私有雲視為是公有雲服務平台的延伸,是另一種市場策略。雲端服務供應商會延伸複製公有雲架構與技術,提供給企業及合作夥伴用來打造資料中心,藉此落實混合雲。這類型的佈局,微軟可謂當仁不讓的代表。在揭露Azure Stack計畫後,混合雲的輪廓也愈益清楚。Azure Stack預計2017年中推出,在此同時也會與伺服器業者合作,共同打造Azure Stack一體機,提供企業在內部環境部署。如此,企業便毋須面對不同技術平台轉換的技術挑戰,公有雲使用Azure,企業內部則是Azure Stack,資源調度也更有彈性。
另一種合作策略則是由公有雲服務營運商與私有雲供應商合作,提供混合雲平台。例如是方電訊在經濟部工業局「國產雲端資料中心」的專案計畫下,所打造的國產雲就是其中一例。是方電訊集結了雙子星雲端運算在OpenStack領域的技術能力以及營邦企業硬體製造的強項,打造出企業混合雲平台,協助企業落實混合雲應用,提供諸如雲端備援/備份、如何在公/私有雲上的VMware環境轉移,或是將企業內部的VMware環境轉移到公有雲的OpenStack環境等服務。
技術與管理挑戰
總歸而言,企業對於混合雲的應用,大致上不脫離用於擴充基礎架構、存放資料,以及應用程式開發等面向。依據不同的應用,潛在的技術與挑戰也會有所不同。就以資料存放來說,常見的模式是將不常使用的資料存放到公有雲的環境中,例如用於日誌收集、歸檔或是備份,以因應法規遵循或資料保護的需求,但是在有需求時,還能立即存取資料。這關乎企業有多少資料量需要上傳、需要使用哪些技術或工具,以及成本結構的考量。
同樣地,基礎架構的擴充也會涉及虛擬機器(VM)的遷移與擴展,一般來說,在不同的技術平台下,跨公有雲與私有雲之間的VM遷移,需要進行轉換作業,而如何減少轉換的時間或在服務不中斷的情況下完成線上遷移,也就成為關注的重點。而為了更有效地管理虛擬機器,通常也會需要管理工具,用以同時監看公有雲與私有雲基礎架構。另一方面,網路連接也會是一大挑戰,IP位址轉換以及企業與IaaS供應商中間的頻寬都是潛在難題,這些普遍在落實混合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戰,後續文章也會多有探討。
隨著公有雲蓬勃發展,企業運用來自不同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服務來滿足不同的工作負載需求日增,也讓多雲架構與管理成為一項議題。現實是,企業的IT環境早已不只一朵雲,而是多種雲的混合使用,RightScale 2017雲現狀報告調查也發現,有八成以上的企業使用多種雲,而且使用多達4種不同的雲,其中平均公有雲有1.8種、私有雲為2.3種,換句話說,立即可見且已經成形的另一項挑戰,便是如何管理、配置多個雲,並且在彼此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通關係。
莫為混合雲而混合雲
雲端運算發展愈益成熟,企業運用雲端架構與服務也會愈益普及。研究機構Gartner認為,到了2020年,未運用雲端架構的企業將會非常罕見。屆時,混合雲的採用比例勢必會更為提升。不過,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強調,並不是趨勢朝向混合雲,企業就必須往混合雲規劃,「最懂得雲端的企業並非讓所有IT基礎架構都是雲,而是審慎評估雲端對企業的優勢,確認哪些應用服務最適合運行在雲端平台,才會彰顯出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