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 虛擬化 資料中心 公有雲

爭取硬體機房設備進駐 更要結合在地產業鏈技術升級

政策招徠雲端資料中心 帶動本土發展才是真落地

2023-03-22
吸引雲端資料中心的「落地」,不僅是硬體機房與設備的落地,而關鍵在於如何藉此機會讓更多新興的技術也能夠「落地」,以提供一個孕育人才的舞台,養育更為高值化的台灣雲端產業與技術生態系,否則再多的投資計畫,都可能成為一個又一個與當地產業鏈無關的「飛地」。

亞馬遜AWS(Amazon Web Service)於2022年10月6日宣布於台灣啟用全新本地區域(Local Zone),此舉意味著在2022年10月,全球前三大雲端服務提供商,皆已在台灣完成資料中心的建置與部署計畫。

「雲端運算」是當代關鍵資訊科技服務之一,也被視為未來產業經濟的關鍵基礎設施。由於雲端運算同時具備基礎設施、產業經濟發展意涵,因此眾多研究嘗試探索如何吸引雲端服務提供商的投資,以及探討若在一個區域之中擁有雲端資料中心,將為該國家或區域的「經濟」帶來何種影響。此外,也有許多的討論聚焦在政府能夠提供何種誘因,吸引資料中心的建置。

在台灣發展脈絡之上,台灣行政院於2010年推動《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意圖達到帶動企業的研發投資、促成海外投資,以增加就業人口、孕育台灣雲端運算產業的目標。值得留意的是,2019至2022年這段期間,Google分別在2019、2020年宣布預計在台灣興建第二、三座雲端資料中心;Microsoft也於2020年10月宣布在台灣興建第一座雲端資料中心;而在2022年6月份,Amazon也正式宣布在台灣推出本地區域(10月啟用),都顯見台灣已成為雲端服務提供商關注的重點國家。

資通訊技術與「空間區位」的辯證關係

雲端運算服務是由多個雲端資料中心網路所支持,被視為虛擬化的資通訊基礎設施,網路、資通訊基礎設施與「空間區位」之間的關係,也向來是區域經濟與經濟地理學研究關注之主題所在。

過去經濟地理學者指出包括高技術人力、專業供應商、與客戶的空間鄰近性等因素,都可能進一步影響資通訊技術提供商的「區位選擇」。同時,若資通訊技術在一個區域中被實現或「聚集」,除了對於當地的經濟創新帶來正面的助益之外,其實也反映出此一國家或區域空間之內,也已經存在較豐富的經濟活動。

藉由上述經濟地理學的觀察,可以發現到「資通訊技術」與「區位空間」之間,存在相互辯證的關係。而且多數的實證研究更傾向支持此一說法:若是社會、經濟活動愈是豐富、多元化的區域,也較能吸引資通訊基礎設施,而資通訊基礎設施愈完備、資通訊技術愈是集中化的區域,也更能夠養育出更為複雜、多元化的經濟活動。

資通訊技術擴散延伸「技術學習」思考

雲端資料中心於一個區域之內的部署,也屬於國際投資計畫,而這樣的投資計畫,也經常成為國家或地方政府政策議程之一。例如愛爾蘭、泰國等國,就曾經針對如何吸引雲端資料中心的本地建置進行評估,其背後思考,除了促進本地的經濟發展之外,也包含如何提高本國在全球雲端產業價值鏈的位置,與藉由國際投資來進行技術學習與升級的目標,而這也同樣是經濟地理學者關切的研究主題。

經濟地理學者認為一個地區若希望進一步驅動創新,就必須與外部的企業與組織取得更深的鏈結。換言之,如果一個國家希望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升級,就必須建立全球的渠道或者吸引國際投資,這種「有意識學習」的過程是重要的「後進追趕」戰略。國家若希望進行技術追趕,都必須放置在全球價值鏈與網路的脈絡之中來進行思考,而如何吸引海外技術的投資,以及與先進企業建立互補關係,是無法迴避的課題。

這樣的思考也反映在台灣於2010年推動的《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甚至在台灣部分的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計畫之中。值得留意的是,經濟地理學者也指出並非所有源自於海外的投資,都能夠帶來正面效益;反之,亦有許多投資計畫,就如同突然降生的「飛地」(Enclave),不僅無法帶動當地產業技術升級,也無法與本地產業鏈相連結,甚至與既有的產業生態出現資源排擠效應,而國家是否「有意識地」要進行技術的「後進追趕」則會是關鍵所在。

「落地」或「飛地」 台灣必須有的思考

進一步彙整上述「資通訊技術的空間區位選擇」、「國際投資與區域技術學習」兩項源自於經濟地理學的觀察,能夠協助以不同的視角,補足雲端服務提供商於台灣建置資料中心的思索深度。

一方面,雲端資料中心是一種跨國的全球網路,而且此一「網路」,並非是平均散布在全球各個空間的存在,其所的部署區位就是一種決策與「選擇」,而牽引雲端服務提供商建置資料中心的決策,主要是該區域的客戶、數據生成總量,核心是對於潛力市場的判讀。另一方面,從台灣過去或其他國家近年的政治議程來看,如何吸引雲端資料中心建置,同樣延伸出產業升級、技術學習的思辨,甚是部分國家也將雲端資料中心視為區域創新、升級的「處方」。

然而,如何吸引雲端服務提供商的投資,仍必須以雲端服務提供商為主體來思考,而區分出「拉力」與「推力」層面,有助於更細緻地思考。首先,在「拉力」層面,諸如潛在的數據生成總量與市場、再生能源與成本等,將是主要的拉力因素。其次,包括政府所提出的資料在地化需求,或者是美中競爭格局之下的國際政治經濟關係,則是雲端服務提供商所需要面對的推力因素。至此,可以發現雲端服務提供商選擇在哪一個區域建置資料中心,其實投以的是「多因子」的視角,如數據市場、政府管制的強度、區域政治關係,甚至是該國能否提供足夠的再生能源,都是背後的考量所在。

最終,最應該具備的思考是:吸引雲端資料中心的「落地」,不僅是硬體機房與設備的落地,而關鍵在於如何藉此機會,讓更多新興的技術也能夠「落地」,以提供一個孕育人才的舞台,養育更為高值化的台灣雲端產業與技術生態系,否則,再多的投資計畫,都可能成為一個又一個與當地產業鏈無關的「飛地」。

除此之外,台灣也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以台灣為中心形成新興的數位商業服務,讓台灣成為雲端服務提供商無法跨越的市場。這些都是讓雲端資料中心鑲嵌在台灣,必須有的重要思索。

<本文作者:施柏榮現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