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治理關鍵在基礎架構

2024-08-23
傳統金融服務生態系在數位轉型的推動下,逐漸演變為無實體分行且隨時隨地提供服務的模式。台灣因應金融業法規鬆綁,帶動了金融業的資料上雲的發展趨勢。

然而,面對每秒處理數千筆交易的海量資料,金融業必須支援各種複雜的數據分析,同時為了導入人工智慧(AI)來提升顧客體驗,企業需要更有效率、安全並符合法規的資料儲存及管理策略。

根據麥肯錫調查,目前銀行的AI應用主要集中於企業內部的知識虛擬助手,僅不到10%的銀行有規模化的使用。為讓企業發掘更深層的資料洞察以因應AI 應用的發展,同時降低風險,Pure Storage提供關鍵要領,助力金融業掌握資料優勢,提高競爭力。

首先,企業須先提升資料治理才能發揮資料價值。根據調查,銀行約80%的資料都屬於非結構化資料,如電子郵件、影像及錄音檔等,然而金融業的資料通常無法跨平台存取。顯然,要理解這些資料已是一大挑戰,更遑論去有效發揮其價值。全快閃儲存解決方案的出現,成為企業可從單一整合平台來管理資料的契機,除了能消除存取間的藩籬,還能提供專業資料洞察,提升客戶互動模式。

其次,傳統基礎架構已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儲存即服務當道。傳統儲存基礎架構往往管理繁瑣且昂貴,生命週期更只有4至5年。而全快閃架構不僅有更優異的效能,還能讓硬體與軟體無縫升級,生命週期甚至可達8至10年之久,能提供企業更低的整體持有成本並避免電子廢棄物。此外,還提供了「儲存即服務」(STaaS)和服務等級協議(SLA),協助企業將儲存管理降低複雜性與成本,維持營運不中斷,根據企業需求擴充或縮減容量,使IT團隊能專注於策略性計畫。

再者,須重視備份還原效能。據研究,金融業每年承受的網路攻擊高達其他產業的300倍。對重視資安的金融業者來說,除了備份資料外,更需要定期建立「無法修改」的資料複本以及建置必要的基礎架構來快速、大規模地從備份中復原。當今市場上效能最優異的快閃式解決方案,能以每小時超過270TB的速度恢復正常營運,從而幫助金融業維護客戶的信任。

最後,除了透過導入新技術或系統來弭平老舊系統的不足,金融業得將資料變成策略性資源,並且採取數位優先策略。當企業選擇投資能橫跨地端、雲端及混合雲的解決方案,並運用「即服務」模式提供擴展性,便能更游刃有餘地在資料革新所激起的科技巨浪下,領航企業邁向成功。

<本文作者:周正平現為Pure Storage 台灣區總經理 >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