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的「全球風險感知調查排名」中,「氣候行動失敗」首次超越「極端天氣」躍升排名第一。從這項調查中可發現,企業雖針對永續治理提出不同程度的發展目標,但計畫與實際成果間仍存在著很大差距,企業需要更有效、實際的永續行動以因應極端氣候變遷。為了突破這個困境,各國政府爭相在永續發展上積極邁開大步,期望透過設立相關公約及規範引導企業邁向永續轉型。
當永續發展自鼓勵倡導轉變為政策的嚴格規範,無疑會對企業造成諸多影響。以歐盟於2022年通過修正碳邊界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草案為例,除了原先提出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這五大徵收產業外,新草案更擴大碳關稅徵收範圍,納入有機化學品、塑料、氫和氨。在全球政府皆積極推動永續相關法規之時,台灣政府也祭出相關政策及目標呼籲本土企業共同達成。除了在2022年宣布「2050淨零碳排」目標外,2022年更首度針對產業用電大戶調漲電價,上調幅度高達15%。未來企業除須計算原先營運成本外,更須加入碳稅等外部成本,若不思考如何藉由永續維運達成根本性的減碳目標,企業將面臨日漸沉重的開銷負擔。
實行永續轉型與否真的會對公司營運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嗎?根據2022年PwC調查報告指出,2022年77%投資人希望能多了解他們投資之企業在ESG轉型上的進展,在企業缺乏實際行動並無法透明揭露ESG資訊的情況下,近半數的投資人表示將從該企業撤資。由此可見,無論從經營面或是成本考量面,實踐永續轉型不再是選擇題,若企業期望能在競爭的市場中站穩腳步,永續轉型實為勢在必行。
然而,減碳和永續轉型並不容易。企業不單要滿足國內政府的政策,更須展現面對動盪的國際局勢迅速做出回應的韌性。此外,在面對國內政策及國際規範的雙重壓力下,現今台灣企業除了要從根本達成減碳目標外,更需要精準計算出自身營運過程中的碳排放以提供符合全球標準的永續報告。即便企業可以透過完整的碳盤查、規劃完善的淨零排放路線圖來達成目標,但在台灣ESG人才短缺的求職市場中,企業多半受限於規模較小,碳盤查知識不足,缺乏專業引導因而不具備碳盤查能力,因此儘管企業有意願進行轉型卻仍對過程感到迷茫。
在面對永續發展時,每個人都可能是這個領域的初學者,然而市場上已有發展成熟的第三方認證及管理平台可以協助企業從了解自家的碳排放量開始,一步步優化能源管理狀況,達到一系列能源生態鏈的更新改善來極大化整體的用電效率。企業不妨選擇經過國際認證的解決方案及機構作為永續轉型的專業顧問,以更快邁向淨零及永續轉型。
<本文作者:黃建棠現為施耐德電機關鍵電力&永續部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