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讓遠距工作一夕發生。企業想維持遠端運作衍生出許多挑戰。其中,最嚴峻且最被低估的難題就是散落在資料中心、邊際以及雲端環境中各種傳統與現代應用;如何進行數據管理、保護與復原,讓企業傷透腦筋。
因應後疫情時代的全新工作模式,企業不該再以臨時性的作法來管理數據。
數據不僅只有儲存還需要保護,許多企業最近才開始體認到這點。根據IDC調查,數據保護設備需求的全球市場規模已達到40億美元。戴爾科技集團2020年數位轉型指數更反映出數據與隱私是數位轉型的主要障礙。
邊際的數據量急速增加,威脅相對激增。戴爾科技集團的報告點出全面數據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企業需要保護的數據持續增加,加上新工作負載和關鍵任務應用,促使我們進一步強化安全性策略,結合通過實證與現代化的數據保護,以因應當前與未來的需求。
儘管網路基礎架構大致上能應付遠端工作所增加的工作負載,但家用網路則還是須提高至像辦公環境一樣的回應速度。倘若沒有相同的服務水準,員工可能會傾向把重要數據處理作業放在較方便的一端。如果連線所需時間太過冗長,許多人會把更多文件存放在個人裝置上。這將導致數據外洩,並在多個平台之間出現重複處理或數據重複的狀況。此問題的嚴重性不容小覷,即使某個員工將數據存放在自己的個人裝置,只要人數乘以數百甚至數千,不安全數據量就會變得極為可觀。
根據戴爾科技集團2020年數位轉型指數,69%的企業正投資邊際技術。企業為了安全地管理邊際所產生的龐大資料,需要投資具高彈性、高擴充性、高管理性的基礎架構。企業除了須釐清當前與未來的需求,也需要建立數據治理的方法,在維持存取性情況下,確保數據安全無虞並以正確的方式管控。
此外,在住家-邊際生成的許多數據都是非結構化的。蒐集這類數據是一回事,想要存取、瞭解、確保數據安全性又是另一回事。由於數據量、位置和固有性質,對於希望在龐大的非結構化數據池中找到所需內容的企業而言,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全快閃、混合以及Archive NAS平台已全面普及至所有預算帶,儲存非結構化數據比以往更為容易。各界也開始運用AI來探索與分析非架構化數據。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圖形辨識演算法、以及語音轉文字轉換等新興技術也在爬梳與瞭解數據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數據保護需要替企業在最脆弱的地方保護最珍貴的資源。因此,擁有一致性與策略性的數據管理與保護程序,對於維持企業營運至關重要。
<本文作者:廖仁祥現為戴爾科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