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3)初,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未來政府將分階段針對企業課徵「碳費」,預計2024年起開徵,這無疑會對高用電及高碳排的製造業者造成巨大影響。
自法規拍板定案後,市場上部分製造業者提出「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策略,期望藉由智慧製造,從能源供應、能源效率角度進行更新改善,逐步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由此可見,智慧製造儼然成為當今製造業者尋求轉型的重要解方,根據TrendForce研究,此波轉型需求更將帶動全球智慧製造市場於2026年達6,200億美元規模。
不少人疑惑,為何此項法規會造成眾多企業的恐慌?長期以來在政府政策與國際法規的廣泛宣導下,社會大眾對於企業的期望也隨之攀升,人們除了期待購買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更期望產品的製程也能符合環境友善的標準。但過去市場上充斥著「漂綠」的概念,意旨一間公司或一項產品看似環保,卻沒有實際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在法規尚未確立時,大眾沒有檢驗的標準來審視企業是否如他們所呈現的善盡企業永續義務。然而,隨著永續法規陸續上路,未來企業的減碳進程將以透明公開的方式被大眾以放大鏡檢視。
在工業4.0的時代下,「智慧製造」一直是改革的核心,於2022年舉辦的漢諾威大展提倡從自動、智動到永續的階段性發展,象徵業者在升級智動化的過程也將帶動永續發展的進程。透過物聯網、感測等技術加值驅動永續更成為新世代的改革重點。例如,藉由設備電氣化,業者也可利用遠端控制結合邊緣計算與物聯網功能,監控機器電力使用量及耗電量,展開減排偵測。過程中,透過不同的分析模組進行歸類,以完成製造過程中的碳盤查,再者,藉由不斷優化分析參數,了解整體能源效率並降低製程中的能源消耗,進一步達到碳減量的目的,逐步從製造低碳化邁向低碳製造。
比起追求短期的減碳效果,施耐德電機提出能源永續的生命週期思維,透過長期規劃,從設計、建造、營運到維護等階段設立明確目標,將能源管理流程視作一個環環相扣的循環系統,逐步從電氣化引導至數位化最終邁向ESG轉型。唯有將綠色製造融入日常製程中,秉持企業成長與生態環境共榮的信念,才能夠將這個概念貫徹於企業的營運方針。
除了自身減碳走向永續轉型外,企業也應打破本位思考,藉由產業間攜手合作發展綠色供應鏈,並以「以大帶小」的模式達到總體供應鏈的綠色轉型,建立敏捷韌性的綠色生態圈,共創永續未來。
<本文作者:黃建棠現為施耐德電機關鍵電力&永續部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