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微軟在8月底正式宣布Azure Stack混合雲平台在台灣上市,並且偕同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以及KPMG、Intel、HPE、Dell、Lenovo、Cisco等合作夥伴,共同建構Azure生態體系(One Azure Ecosystem)。
台灣微軟在8月底正式宣布Azure Stack混合雲平台在台灣上市,並且偕同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以及KPMG、Intel、HPE、Dell、Lenovo、Cisco等合作夥伴,共同建構Azure生態體系(One Azure Ecosystem)。其中,遠傳電信與台灣大哥大將會推展雲端加值服務,藉助在地專業服務團隊與在地化服務優勢,加速實現不同產業數位轉型;KPMG將提供混合雲架構建置與顧問服務;而Intel和HPE、Dell、Lenovo、Cisco等硬體合作夥伴聯手則推出Azure Stack一體機。
長期以來,IT部門一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既要運用新科技來創新營運,但同時也要降低成本支出。不少企業徘徊在公有雲之外,原因是公有雲雖然具有隨需取用、可擴展性以及敏捷性的優勢,但卻也同時存在了法規遵循、安全性以及延遲等面向的考量。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雲平台行銷經理馮立偉指出,Azure Stack不僅能夠讓企業享有公有雲服務,也能讓資料落地到企業內部並且享有資料的掌控權,只要是對敏感資料有所考量,而不宜將資料存放到公有雲環境的企業,例如政府機關、金融業、醫療產業等產業,都可以Azure Stack作為解決方案。
軟硬體分開計費 軟體類似Azure隨用隨付
混合雲已經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戰略核心,微軟的策略是傾向以同一種雲端架構,來貫通公有雲與企業內部雲端環境,屆時,企業再也不需要透過複雜迂迴的公私雲介接機制來打造混合雲。台灣微軟雲端及企業平台事業部副總經理李玉秀指出,Azure Stack運用與Azure相同的管理與自動化工具、快速部署及擴充服務,無論開發人員在哪裡佈建資源,Azure API皆為一致,開發人員只需撰寫一次即能部署至Azure或Azure Stack,並可隨著旺季、開發測試用途或需求來調整使用規模,發揮最大生產力。「Azure Stack可視為是Azure的延伸模組,為企業打造真正的混合雲環境,建置符合商業及法規要求的現代化應用程式。」
|
▲ Azure Stack類似Azure的作法,提供隨用隨付價格。由於企業已經承擔硬體以及營運成本,因此比起直接在Azure上訂閱服務,價格會便宜一些。(資料來源:微軟) |
由於Azure Stack是以整合系統型態銷售,並在通過驗證的硬體上預先安裝軟體,因此費用成本將包含兩個部分,亦即軟體服務以及一體機採購。李玉秀解釋,微軟推動Azure Stack一體機的目的,是因為Azure Stack引擎必須安裝在硬體上,由於需要定期更新引擎,如果硬體沒有經過驗證,軟體在更新時就會受阻於不良的硬體。其次是基於運作最佳化的考量,既然是把設備放在企業內部,就必須給出效能承諾,也因此,微軟與Intel和HPE、Dell、Lenovo、Cisco等硬體合作夥伴聯手,目的就是確保效能的表現。現階段,Azure Stack一體機已能開放下單採購,而硬體廠商在出廠前,均會事先搭載Azure Stack引擎,並且提供相關的架構建議、部署以及維護服務。
而在軟體服務費用方面,Azure Stack類似Azure的作法,提供隨用隨付價格。企業可以選擇EA大量授權或是向微軟CSP計畫夥伴訂閱,由於企業已經承擔硬體以及營運成本,因此,比起直接在Azure上訂閱服務,價格會比較低。如果無法永遠連線到Azure或無法傳輸計量資訊,企業也可以選擇在離線模式中使用 Azure Stack。針對離線作業模式,微軟提供以容量計價授權模式,根據系統中實體核心數來計算訂閱費用。
上雲挑戰 從業務需求考量
KPMG執行副總經理張允洸認為,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中,擁抱雲端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國外許多先進國家企業,所關心的已不再是要不要上雲,而是如何上雲。台灣腳步雖相對慢一些,但已有企業開始起步。
他認為,企業在擁抱雲端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幾項挑戰。首先是信賴的問題。信賴關乎的議題不僅是資訊安全或個資保護,還包含了延遲。舉例而言,如果企業把服務放在國際雲端服務供應商,萬一海底電纜斷了,服務就無法運行。「信賴的問題並沒有萬靈丹,一般服務供應商都會取得第三方服務驗證報告來取信使用者,另一種方式就是類似微軟Azure Stack的作法,把Azure搬到企業內部落地,有些國際限制的疑慮就會大幅降低。」
|
▲ 台灣微軟正式宣布Azure Stack混合雲平台在台上市,偕同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以及KPMG、Intel、HPE、Dell、Lenovo、Cisco等合作夥伴,共同建構Azure生態體系(One Azure Ecosystem)。 |
張允洸繼續說明,很多企業經常會有錯誤的思維,以為因為個資法的法規限制,所有的資料都不能存放在國外雲端服務供應商,或是抱著主管機關一定不會允許資料放在雲端。「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事實上,過去幾年,台灣已經有銀行把資料放到國外雲端系統上,所以只要適當與金管會、銀行局溝通,是可以得到核准的。」
另外,他也建議,不要「為雲端而雲端」。台灣向來對成本掌控相對嚴謹,然而對台灣企業而言,宣揚「上雲端會節省成本」基本上並不可行,試想企業一台伺服器可以用10年、軟體不買維護也能照常運行、人力成本又相對低廉,真要仔細換算下來,採用雲端服務可能真的不會比較便宜。「所以,不要從成本角度看雲端,而是要從業務需求來考量,」過去這一兩年,台灣的先驅企業都不是從成本的角度來導入,而是從加速上市時程(Time to Market)的思維部署,例如三個月一定要上市的計畫,就不可能花上六個月部署一個系統,又或者是企業面臨無法估算業務需求的情況時,雲端服務也是一種很適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