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模式 Consumption model Anything as a service

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旅程 IT供應商紛推新採購服務型態

隨需增用免超額部署 類雲式訂閱易管理資金流

2020-01-02
近年來,消費模式(Consumption Model)開始受到市場大幅關注。這是一種新型態的服務提供與付款方式,以更靈活彈性的付款機制協助企業因應業務需求,快速地擴展所需資源,進而能在成本、效率以及生產力之間取得平衡。

 

相較於傳統IT採購與租賃方案,消費模式具有更高的敏捷與靈活性、高可用性並可隨時擴展,同時對降低成本也有一定的助益。企業不需要被長期鎖在固定的技術中,甚至能獲得顧問專家的協助,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

平心而論,消費模式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種「類雲端」的付款形式在商用軟體早就行之有年,只是過往在硬體與服務上並不多見,然而近期幾乎主要的IT供應商均有志一同地提出了相同的策略,某個程度上也呼應IDC在2020台灣ICT市場十大趨勢預測中的觀察,現今商業模式與服務有四大特質,包括隨行隨用(Pay as You Go)、非一次性買斷、服務導向的收費機制、滾動式的客製化服務,在此架構下未來萬物即服務(Anything as a Service)將為重要趨勢 。

IT消費新趨勢供應商搶進

在大多數解決方案中,供應商或多或少已將產品或服務整合至消費模式中,例如HPE GreenLake在產品組合中,除了自有品牌之外,也包含由HPE及其合作夥伴提供的各種專用型解決方案。而且企業可以選擇訂用服務、以量計費的消費模式,以及IT即服務的代管服務,讓管理工作負載時也能擁有一致的雲端使用體驗。 

Dell科技集團所推出的Dell Technologies On Demand方案,同樣也包含一系列基礎架構產品,依用量付費以及「即服務」(as-a-Service)方案為IT帶來雲端的靈活性,還有本地端基礎架構的管控性、效能以及可預測性。舉例來說,日前才推出的PowerOne自主基礎架構搭配Dell Technologies on Demand彈性使用解決方案以及加值服務後,就會成為「基礎架構即服務」的型態,企業只須在實際使用時才付費。

而NetApp則在全球宣布Keystone計畫,企業可以選擇內部部署或異地部署的方式來建構或購買雲端基礎架構,其特色除了包含可以彈性混搭各種購買及訂購付款方式之外,也可選擇在內部環境、雲端及混合式環境中執行NetApp服務以及管理方式,同時簡化授權模式,優化採購體驗。

此外,Cisco、聯想(Lenovo)也已分別在全球宣布Cisco Open Pay、Lenovo TruScale靈活消費的IT採購模式。目前僅有HPE GreenLake、Dell Technologies On Demand已在台正式推展,其他包含Cisco Open Pay、Lenovo TruScale、NetApp Keystone以及Pure Storage發布的Pure as-a-Service仍積極爭取中。Nutanix則是與合作廠商共同推動,已知配合的有HPE以及Lenovo。另外,VMware 也能透過VMware Cloud供應商計畫(VCPP)取得。

消費模式 vs 租賃差異深度剖析

儘管各家消費模式仍有本質上的差異,但概要地說,消費模式可以視為私有雲的類公有雲訂閱模式。這意思是指,消費模式具備隨需選用、用多少付多少的彈性,但不同的是,企業能握有資料與設備的管控權。在此要提醒的是,雖然設備進駐到企業環境內,但設備的擁有者卻是設備或解決方案供應商,這點與雲端服務也非常近似。

但是,同樣是安裝在企業內部環境,消費模式與租賃方案又有何差別?IDC亞太區資深市場分析師卓莉云以及IDC亞太區研究經理何絲雅分別分享了她們的觀察與見解。

何絲雅指出,租賃模式很早便已經存在,過往主要是硬體以及IT服務為主,企業若不想一次性投入大筆經費,租賃模式會是另一種選項,讓企業在營運支出(OPEX)與資本支出(CAPEX)之間進行妥善的配置,但是消費模式並不只有硬體與服務,還包含了許多軟體與新興技術。「企業若選用租賃模式,可以在到期後以設備的殘值進行購買,但是在決定租賃的同時,其採用的技術也會被固定下來,反觀消費模式的重點會著重在協助企業邁向數位轉型的旅程,當雲端、AI、物聯網來臨時,在消費模式的大傘之下,廠商可以提供多元的解決方案,不僅更有彈性,而且也會增加企業對原廠的黏著度,雙方的合作也會更緊密。」

卓莉云則提到,早期企業在規劃IT基礎架構時,往往需要考量企業三、五年後的成長狀況,並且先行將這些需求預備起來,租賃模式也是如此。企業可以依照合約,例如在三年間,每月支付一定金額,等到期後,再決定要不要買下設備。而消費模式則是一種類雲端(Cloud Like)的採購模式,出發點是企業用多少,就訂閱多少,這種模式有一些好處,企業不需要預先規劃幾年後的需求,也無須擔心維運問題,供應商會自行負責維護,「不過有些供應商會設定基本或最小的容量(Commitment),例如100TB儲存空間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小型企業可能會覺得一次性的買斷,反而會更適合。」她提到,企業還是會評估最終所呈現出來的價格,如果沒有最基本的容量要求,對小型企業、新創業者這類需要快速反應市場,但並不確定業務增長幅度的企業來說,消費模式反而有助於管理資金流。

固定成本加可變動成本

顯然地,消費模式想要帶給企業的優勢之一是更優化的成本結構。為了更精確掌握需求,常見的作法是,企業會與供應商一同審視企業內部總體工作負載,然後訂定一個最小或基準容量,此外會再加上一定額度的額外容量,以因應突如其來的高峰需求或業務增長所需。在這其中,最小或基準容量為固定成本,不管企業有沒有到達容量的上限,都會收取固定的費用,而額外的容量,則是用多少付多少,是企業的變動成本。

概念上,可以簡單想像為每月都需繳納的手機月租費,這是固定費用。而不同方案的月租費,語音通話與網路通訊的額度均不同,在額度之內,使用者只需繳納固定月費即可,一旦超出額度,就會收取超額的費用。這對於變動幅度較大的工作負載或是成長型的企業相對有利。由於消費模式可以比其他模式更貼近工作負載需求,因而能節省成本支出。而且也無須再等待冗長的採購流程,額外容量可隨時因應所需。

另一項優勢是轉嫁風險,尤其是當企業想要嘗試新興技術或應用時,一次性買斷無疑具有較大的風險,而消費模式可以讓企業不用一次支付所有金額,卻能獲得相同數量的設備,藉由固定成本與額外資源的配置把風險降低。另外,企業也可藉此提高營運效率,目前不少消費模式已可以將維護與服務一併打包提供,換言之,包含技術導入,從部署、安裝到優化,供應商都能加以協助,企業毋須擔心人員技能問題,而IT人員也能將時間用於創新上,同時還能確保營運。

當然,隨著雲端運算成熟,雲端服務訂閱的方便性也深受企業喜愛,不過礙於法規遵循,或對於資訊安全有較多考量的企業,公有雲未必是最好的選項,消費模式可以協助企業在內部打造私有雲,同時享受到隨需取用、用多少付多少的好處。

雲端普及推升採購新思維

根據Gartner預測,到2022年之前,有15%的新部署本地端運算設備都將涉及依使用付費模式,而2019年僅僅不到1%。而促使消費模式需求大幅增長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於大環境的影響,首先企業在面臨數位轉型競爭壓力下,需要用更明智的方法來提高營運效率。尤其,傳統IT採購流程一直深受詬病的便是採購時間過於冗長,當企業必須藉由加速創新業務來跟上市場需求時,冗長的採購流程往往讓企業喪失先機,同時也造成了IT部門維運管理的挑戰與難題。

HPE技術服務事業處總經理劉士毅列舉人工智慧(AI)應用在防洗錢的案例,貼切地說明了企業現今面臨的挑戰,他提到,企業在建立AI模型之前,往往需要先行建置AI環境,成本是第一項挑戰。如果從部署流程來看,從設備採購、部署、安裝到資料匯入,然後由資料科學家建模,過程至少需花上3至6個月。倘若過程中,資料科學家發現模型的準確率不盡理想,需要更多資料來建立模型,IT部門可能又要重頭採購。更不用說,資料科學家可能會反覆地試驗,IT部門該如何因應?

IDC亞太區資深市場分析師卓莉云(左)指出,消費模式是一種「類雲端」的採購模式,出發點是企業用多少就訂閱多少,好處是企業不需要預先規劃幾年後的需求,也無須擔心維運問題。右為IDC亞太區研究經理何絲雅。

一旦模型進入生產環境,也意謂了將有更多的資料量會被匯入,企業勢必需要採購更多設備,但萬一最終案子宣告失敗,這些已採購設備又該如何處理?「消費模式所提供的靈活性正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企業能把所需的技術與服務納入打包成總體方案,如此,便能降低在安裝與維護管理負擔,在此同時,企業也可以根據需要擴展容量,萬一專案中止,也只需要將最小或基準容量轉而承載別的服務即可。」

而雲端的成熟與訂閱經濟的盛行也是促使靈活消費成形的原因之一。愈來愈多的企業希望能有更好的財務規劃彈性,擁有類似公有雲般的採購體驗。消費模式具有隨需取用、用多少付多少的特性,因而能更輕鬆地實現現金流量和資本分配的策略,讓IT的支出與業務計畫趨於一致。如此一來,企業便無須一次性地投入昂貴的資本支出,而能有更充份的餘裕,彈性地因應業務所需。

台灣Dell EMC技術副總經理梁匯華則認為消費模式並非是最近才推出一種支付模式,只是過去並沒有很強烈的念頭把消費模式應用在On-premises環境中。雲端興起後,任何人只要有帳戶會刷卡,就可以使用公有雲,這樣的便利性也慢慢在企業端展現效益,連帶也影響到消費習慣與思維,再加上有不少企業認為未來總體經濟會走向消費經濟(Consumption Economy),也推升對消費模式的需求。

規模愈大經濟效益愈明顯

消費模式具有多項好處,但如果就成本來看,工作負載量較小,而且趨於穩定的環境,相對並不適用。原因在於,消費模式與租賃一樣,會把利息加入在總體的方案中,如果只從硬體規格來評比,同樣數量與規格的硬體設備,一次性買斷反而會最為便宜,其次是租賃,消費模式反而會是最貴的選項。但是,消費模式的主要目的並非僅只提供硬體資源,而是參與企業數位轉型的旅程,並且陪伴企業成長,這中間會有許多新興技術的應用,並且有部份風險可轉嫁風險到供應商身上,若是工作負載量大、具有波動的環境,或是成長型的企業就能從中取得好處,甚至,有業者可整合資訊機房的基礎設施一併採用消費模式,就足以顯見其靈活彈性。

NetApp台灣區技術長張展智指出,消費模式並沒有限制應用場景,愈希望簡便的企業愈適合採用。目前台灣市場以雲端服務供應商與電信業者最感興趣,原因是這些業者的客戶原本就已習慣訂閱模式,過往遇到的挑戰是他們並不知道需要準備多少資源才能滿足客戶需求,消費模式能夠協助他們從容解決這項課題。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