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 儲存趨勢 混合雲 多雲 容器 公有雲 資訊安全 勒索軟體 備份 人工智慧 AI 環境永續 ESG 人才

盤點年度企業儲存趨勢發展 市場走向技術焦點各有異同

疫情加速混合多雲採用 強化儲存安全抗勒索

2022-04-11
在儲存領域,混合雲/多雲、物件儲存、分散式儲存以及軟體定義儲存依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隨著容器、微服務架構越來越普及,容器也將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之一,連帶地,容器儲存方案也是一大重點。另外,企業聞之色變的勒索病毒也是眾多儲存業者嚴加防範的一環,其他還包含量子運算、環境永續(ESG)都是未來值得關注的議題。

為了快速擴展創新業務、提升更好的客戶體驗,轉型加速已是企業的重要課題。去年,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發布了「2021年安永重塑行業未來調查」,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加速了現有的數位轉型計畫,同時有65%受訪者認為新興科技在企業從新冠疫情復甦中將發揮關鍵作用。

然而,在快速變革的環境下,「資料」卻成為企業的另一大挑戰。一方面,企業期盼藉由擷取、儲存、運用資料,帶來更多洞察與創新營運,但另一方面,面對龐大的資料量,如何儲存與保護也成為一大難題。調研機構IDC調查預估,到了2025年全球將會產生180ZB的資料量,對比前期預估的175ZB資料量又多出了5ZB。IDC認為,在未來的兩年內,資料量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42.2%。

在此同時,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元宇宙(Metaverse)等諸多新興科技與趨勢也在推動企業往下一階段邁進,不管是金融、製造、醫療還是政府,各式各樣的產業應用紛紛落地,邊緣(或稱邊際)運算開始納進到IT總體架構之中,預估2022年全球在邊緣運算的支出將達到1,760億美元,很顯然,企業將面對大量來自於邊緣的流動資料,屆時,管理也將成為課題。 毫無疑問,2022年隨著企業擴大運用新興技術以應對挑戰,資料將大量被創建,而企業也勢必須以更現代化的儲存架構與技術來因應儲存、安全與分析的需求。對此,儲存業者紛紛針對新一年的儲存發展做出預測,整體來看,混合雲/多雲、物件儲存、分散式儲存以及軟體定義儲存依然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隨著容器、微服務架構越來越普及,容器也將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之一,連帶地,容器儲存方案也是一大重點。另外,企業聞之色變的勒索病毒也是眾多儲存業者嚴加防範的一環,其他還包含量子運算、環境永續(ESG)都是未來值得關注的議題。

混合雲/多雲

根據「IDC全球季度企業基礎架構追蹤報告」研究指出,去年(2021年)第三季雲端基礎架構(包括公有雲和私有雲)的運算和儲存架構的支出,較去年同期成長了6.6%,達到186億美元。其中,公有雲基礎架構支出達130億美元,較前一季成長6.6%。IDC預期,企業對公有雲基礎架構的需求持續強勁,2022年將可望超過非雲端基礎架構支出。

隨著雲端運用快速擴展,全球企業紛紛尋求運用雲端來解決業務挑戰、提高效率與改善客戶體驗,而新冠肺炎(COVID-19)顯然是一股很重要的驅動力,近期在Nutanix發布企業雲端趨勢觀察中也提到這點,Nutanix觀察,新冠肺炎疫情幾乎改變了所有企業組織的運作方式,有61%的受訪者表示,受到疫情影響,他們專注於提供更靈活的工作部署。

雲端優先的策略也進一步改變了企業IT架構,這份調查報告指出,結合了公有雲或私有雲的營運模式已成為IT現今最普遍的架構環境。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指出,多雲已是企業最常用的部署模型,預計未來1至3年內採用率將提升至64%。大型企業(5,000名以上員工)對多雲的採用率更高,有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表示已經使用多雲,而這些公司預計在1至3年內的採用率將攀升至80%。

調查也發現,多雲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跨雲邊界管理安全性(49%)、數據整合(49%)和成本(43%)。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高達83%的受訪者認同,混合多雲將是理想的環境。另外,應用程式的可移動性也是企業首要考量因素,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所有企業組織(91%)曾把應用程式遷移到新的IT環境中,因而容器成為很重要的一環,有82%的受訪者同意容器很重要,另外,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容器最適合在公有雲和私有雲的混合環境中運行。

NetApp也觀察到混合雲趨勢發展,在近期的調查中,超過七成以上的受訪企業計畫於可預見的未來將在混合雲環境中運行業務,以因應對加快創新之業務需求的日益成長,同時優化營運並降低基礎設施成本。而驅動企業採用混合雲的因素則包含了提高基礎架構的靈活性並且擴大規模、成本最佳化以及改善資料可及性(Data Accessibility)。此外,包含災難復原、備份和歸檔在內的資料保護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混合雲案例,29%的受訪者表示目前正在或計畫在24個月內利用混合雲進行資料保護。

容器及其儲存管理

多家儲存業者對2022年度的儲存預測都提到了容器(Contaner)。在應用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採用容器、Kubernetes等技術,將能增進企業打造以微服務為基礎的雲原生應用程式,也有助於實現DevOps開發維運甚至是在雲端環境中遷移。當企業需要因應法規或是業務需求而移動應用程式時,容器技術便是一種簡單且快速的方法。

Pure Storage觀察,數位轉型將在2022年繼續加速,企業也將擴大投資容器與Kubernetes,並且持續發展其上的雲端原生應用程式與容器化微服務。預期這兩項技術在2022年也會更加熱門,例如,隨著漏洞管理與通報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專門提供Kubernetes應用程式安全的新創資安廠商也將會增加。

Seagate(希捷)則關注在容器儲存與管理的發展,其預測內容提到,容器技術提高了敏捷性與靈活度,長久下來,也促進企業朝向多雲環境遷移。以自動化儲存協調配置取代人工管理後,企業得以提高儲存硬體使用率,並透過儲存類別的抽象化來管理服務品質。容器化儲存介面(CSI)採宣告式的方法控管標準化及廠商獨有的儲存功能,進而打造可擴充的管理平面,為容器提供持續使用的儲存資源。

NetApp台灣資深技術顧問莊祖修認為,現今有許多企業把應用程式服務改成微服務的架構,這麼做的目的有些是為了CI/CD的整合,也有企業是為了因應DevOps。但即使如此,儲存還是容器環境中的一個痛點,尤其是當服務需要一個永久性儲存空間(Persistent Volume,PV)的話,目前儲存設備裡面並沒有很好的介面可以讓永久性儲存空間進行連結,包含儲存設備的快照以及異地備援的使用。這也是NetApp推出Trident的原因,目的即是為了協助企業克服難以管理的PV挑戰。

容量、效能持續精進 

隨著自駕車、智慧城市、邊緣及雲端資料中心等應用紛紛落地,資料正以空前的速度成長與蔓延,大容量資料儲存的需求更是長期不減。根據Seagate委由調研機構IDC共同完成的資料新思維(Rethink Data)調查報告中預估,到了2025年全球將會產生180ZB的資料量。

面對龐大的資料量,如何存放便是首要需克服的問題,更大容量的硬碟與儲存設備也因應而生。例如Seagate在近期便推出Exos X20硬碟,單顆可存放的容量就高達20TB,而IronWolf Pro也發表20TB的選項,預期未來還會推出更高容量產品。Seagate台灣區總經理黃又青指出,疫情並未影響企業對容量不斷攀升的需求,從市場需求來看,大容量硬碟以及Nearline(近線)硬碟也有很高的成長動能。

抱持相同看法的還有Synology(群暉)執行長呂青鴻,他提到,過往在全球市場上較少聽聞企業想要建置1PB的儲存環境,但如今不少企業都有這類的需求,顯然更大的儲存容量是許多企業都須面對的問題。當然,在更大容量的同時,價格也必須相對親民。

另一方面,現今有許多應用都需要非常高速的儲存設備來支援,例如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相關的應用或是多媒體影音服務,因此效能也是一項持續發展的趨勢,較低的延遲將有助於提高生產力、縮短工作時間,或是加速洞察、讓產品更快上市。例如採用更高規格的處理器、支援NVMe-oF、PCIe Gen 4.0,或是採用DPU來加速,都已在儲存設備中落實。

勒索病毒與資安 

近幾年,勒索病毒日益猖狂,許多企業受到勒索病毒攻擊,陸陸續續也傳出一些災情,使得資安人員面臨了不小的困境與挑戰。去年微軟釋出了Microsoft Defender Antivirus遙測數據指出,疫情爆發一年半,亞太地區遭受惡意程式攻擊的比率較疫情前平均提升19%,遭受勒索軟體攻擊的比率則提升達240%,其中,台灣的惡意程式攻擊遭遇率增加了16%,勒索軟體更增加了407%。台灣勒索軟體遭遇率位居亞太地區排名第五,僅次於紐西蘭(825%)、日本(541%)、中國(463%)及澳洲(453%),顯示防止惡意軟體及勒索軟體攻擊已是台灣企業迫在眉睫的課題。

而Fortinet在《2021勒索軟體威脅報告》(The 2021 Ransomware Survey Report)也提到,勒索軟體攻擊帶來的前五大影響,資料遺失(62%)影響最大,其他包含生產力或營收損失(38%)、營運中斷(36%)、影響客戶營運(35%)及名譽受損(34%)。當然生產力或營收損失亦非同小可,但由於現今企業運作倚靠大量數據資料,比起復原較快的營運中斷,對企業而言資料遺失的相對影響程度更大。

事實上,為了防制資料被加密竄改,儲存設備業者在備份功能之外,也提供全面性的資料安全防護機制,Nutanix台灣區資深技術顧問董柏逸指出,Nutanix提出端到端加密、勒索病毒防護以及內部威脅偵測來確保資料安全。針對動態和靜態資料,有硬碟加密功能來加以保護外,也提供即時的病毒碼偵測,同時運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偵測檔案伺服器的活動情況,一有異常即主動回報。

Pure Storage大中華區技術總監何與暉則認為,現階段的資安方案已無法有效全面遏止勒索軟體,不僅要確保企業是在一個安全的平台上,更要確認有非常好的備份機制,在受到威脅的時候,能迅速復原資料,有效避免營運中斷。未來「信任基礎架構」也將應運而生,藉由區塊鏈和安全憑證這類不可被篡改的技術來解決數位領域的身分認證問題。

人工智慧

2022年,人工智慧(AI)勢必將會更廣泛地推展到各行各業,不管是農業、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業、製造業,乃至於醫療與金融業,都將有更多的應用場景落地。根據PwC發布的2022 AI Business Survey指出,在人工智慧應用脫穎而出的企業並不是先專注於一個目標後再轉向下一個目標,而是同時在業務轉型、增強決策以及現代化系統和流程等三個面向同時推進。

儘管企業能夠藉由人工智慧取得提高生產力、用戶體驗、制定決策以及創新營運的好處,但在此之前,企業內部勢必要有相對應的基礎架構來支援大量資料的儲存與分析運算,換言之,設備所展現出的效能與擴展能力將是一大關鍵。為了協助企業在混合環境中釋放人工智慧的商業影響力,儲存業者也與NVIDIA聯手,例如NetApp便與NVIDIA攜手合作,打造強大且先進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莊祖修認為,這類解決方案的關鍵在於能夠榨出所有GPU的資源,讓AI運行時能夠更快地取得回應,而不會有明明企業已經具備很好的AI資源,卻被儲存設備拖慢人工智慧的運算與速度的情況發生。

類雲訂閱服務

為了加快轉型腳步,世界各地企業競相擁抱雲端運作模式,甚至在企業內建置雲端架構,一切採用雲端模式來運作,幫助企業營運自動化,並打造彈性的基礎架構,前文也提及在2022年將可望看到企業更大力地擁抱雲端,運用雲上的工具來協助企業打造自動化或是協同整合的功能。

採用雲端服務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依需彈性收費,為了提升競爭力,儲存設備供應商也開始推出訂閱服務,例如戴爾科技、HPE、NetApp以及Pure Storage、Nutanix都提供了類雲的彈性依需定價服務。Pure Storage預測,訂閱服務將成為另一種常態,不管是軟體或是硬體採購都可以讓企業更輕鬆、彈性地支出。而對於其他非核心的應用程式,企業將追求速度、永續性與簡易性,並選擇採用即服務(as-a-service)將心力和資金集中在核心業務上。

後量子密碼學

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PQC)是近年來新興的議題,主要是基於量子運算可能帶來的威脅,一旦加密技術能在短時間被解開,個資隱私與數位資產又該如何守護?因此,業界已開始啟動了後量子密碼學的標準制定。

希捷科技台灣區資深工程經理蕭慶信進一步解釋,世上沒有破解不了的密碼,只是現今的加密技術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破解,因此沒有人願意這麼做。然而,隨著量子運算發展,未來很可能在幾分鐘內就能破解密碼,屆時古典密碼學的安全性也就岌岌可危,Seagate預估在2026年至2031年間很可能就會實現,為抵禦量子電腦的潛在攻擊,業界正積極發展與標準化一款新型加密演算法,預計新興的後量子密碼學(PQC)標準將於2024年底前臻於完備。

ESG與人才爭奪戰

隨著全球企業朝向淨零排放目標邁進,擁有透明化與可稽核的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將成為許多公司的首要任務。尤其近期頻頻發生的停電事件,自303興達電廠的人為疏失造成全台大停電後,各縣市在短短半個月內頻頻發生突發性停電、跳電狀況,更彰顯出能源的重要性。從科技層面來看,企業將陸續投資可節省能源的技術,不只是在資料中心尋求液冷技術(Liquid Cooling)運用的可行性,在伺服器與儲存設備上,也會選擇低碳或節能的解決方案,例如支援NVMe的全快閃儲存設備或是雲端服務。

根據Nutanix發布企業雲端趨勢觀察,多雲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跨雲邊界管理安全性(49%)、數據整合(49%)和成本(43%)。(資料來源:Nutanix)

而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復甦,人才需求預期將呈現急遽成長,帶動薪資上漲,員工也將更偏愛那些能夠提供居家彈性上班,並擁有ESG規劃的企業,Pure Storage預估有三類的科技人才在接下來的需求將會擴大,包含容器、資料分析以及資安領域,甚至可能出現短缺或人才競爭的情況。

5G與Web 3.0 

過去兩年,企業大幅地運用新興技術,例如人工智慧、機器學習、5G、邊緣運算、物聯網、區塊鏈,甚至是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來加速轉型,預期2022年也會持續。Pure Storage認為,有兩項緊密相關的技術將會影響到儲存產業。首先是物聯網,隨著全球邁向5G,物聯網將使得更多資料在邊緣區域產生與蒐集,因此擁有完善的分散式IT基礎架構就更加重要,能夠管理並保護中央及邊緣所儲存的資料。透過數十億的感測器將為企業蒐集大量非結構化資料,提供更多的商業洞見。

此外,另一個相鄰區域Web 3.0也即將誕生。過去Web 2.0的出現讓網際網路從靜態網頁轉變成互動式體驗,而使用者創作的內容也催生了行動化、社群網路以及雲端的出現。現在,正在見證下一波的典範轉移,由邊緣運算、去中心化資料網路(區塊鏈)以及人工智慧(AI)這三項基礎所建構出來的Web 3.0。Web 3.0將促使分散的使用者和機器不再需要透過第三者,就能夠透過點對點(Peer-to-peer)網路彼此交換資料,使得資料擁有權移轉到一種開放、無信任、無權限的框架底下。


追蹤我們Featrue u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