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料不斷被收集,愈來愈龐大與複雜的資料量同時也加劇了企業挑戰,不只要建構一個高效、可大規模儲存與使用資料的基礎架構,在資料的運用上,還必須思索如何跨部門、流程或系統進行整合,因應資料隱私與法規遵循挑戰,以及如何確認收集資料的有效性等等,這也使得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在近兩年來更加受到重視。
身處資料海嘯時代,如何將資料轉變成智慧、賦予商業新價值,已成企業頭等大事。尤其近兩、三年來,在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下,企業紛紛加速數位轉型、積極地從各地收集資料,以加速商業決策判斷、從中洞察出新機會,甚至創新商業模式。然而,隨著資料不斷被收集,愈來愈龐大與複雜的資料量同時也加劇了企業挑戰,不只要建構一個高效、可大規模儲存與使用資料的基礎架構,在資料的運用上,還必須思索如何跨部門、流程或是系統進行整合,因應資料隱私與法規遵循挑戰,以及如何確認收集資料的有效性等等,這也使得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在近兩年來更加受到重視。
台灣IBM諮詢首席資料科學家謝明志觀察,數位轉型已成一股趨勢浪潮,不管是民間企業或是政府部門,均希望能夠利用資料建立一個輔助決策的管理文化,透過資料的力量讓營運狀態更通透,實現「以資料驅動」的業務目標。然而,數位轉型推動過程中免不了要跨部門、流程或系統進行資料整合,過程中企業才驚覺資料的業務定義都不一致,經常發生同名不同義或是同義不同名的情況。他舉例,光是「月底餘額」,不同部門就有不同的見解,或是「職業別」在同一家銀行中就有可能有八至十種不同的定義,在此情況下,數位轉型便會遭遇很大的困難,「一旦企業真正想推動數位轉型,資料體質的好壞當下立判,如果資料體質很差,資料反而會成為企業在推動數位轉型時最大的絆腳石。」
治理關注目標 管理著重方法
根據Gartner去年(2021)發布的資料與分析治理調查,61%的企業表示其治理目標包含了優化業務流程和生產力的資料,但在這些企業中,卻只有4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可以做到。Gartner同時也預估,到了2025年,80%尋求數位業務擴展的企業將遭遇失敗,原因在於未能採用現代化的資料治理方法。
根據資料管理協會(Data Management Association,DAMA)定義,資料治理係指「資料、資料使用及資料來源管理的規劃、監督和控管」,而資料管理則是「一個總稱,描述用於規劃、指明、實現、建立、維護、使用、歸檔、取用、控管及清除資料的流程。」
KPMG安侯建業亞太區政府領域資安主持人邱述琛指出,依據DAMA定義,資料治理在核心,而資料管理則位於資料治理的周邊,但也可看成是資料管理包含了資料治理,因此業界對於資料治理目前有不同的詮釋,有些人認為資料治理位於核心位置,基本上組織應該要先有資料治理的策略與目標,然後才去訂定管理的方法;也有些人認為,資料治理包含於資料管理之中,因此資料治理應要透過資料管理的方法來達成。
但無論哪一種詮釋,資料治理與資料管理最大的差異在於資料治理著重的是目標,而資料管理則是達成資料治理的一種方法。他以企業環境為例進行說明,應用程式多半都會運用到資料,因此在資訊系統規劃過程中,資料管理機制很自然地就會被納入。然而企業內部可能有二、三十個應用系統,倘若資料須在不同系統間流動或進行分享,不同的資料格式很可能導致資料無法通用,實務上整合也會變得很困難,這時就須將討論層級往上提升到如何確保資料的互通性,例如資料格式應該是長成什麼樣子、資料品質應該要求到什麼程度等等,而這涉及的便是資料治理層面。
邱述琛提到,資料的可用性、資料質量和資料安全是資料治理的三個主要目的,若從數位轉型實作的角度而言,如果沒建立正確的資訊治理目標,難保不會造成垃圾進,垃圾出(GIGO)的現象。
資料應視為資產
去年,Teradata委由獨立研究公司Vanson Bourne進行全球調查,探討企業如何投資於資料驅動的轉型,調查發現,50%的IT決策者表示現階段並沒有對資料治理增加投資的計畫;但卻有近九成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優先考慮資料治理/責任計畫。
Teradata資深顧問協理黃淑珍觀察,資料治理已成企業非常關心的議題,特別是金融業、電信業等容易取得資料的產業更是如此。「不少企業其實是先有資料後才關注資料治理課題,原因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就無法煮飯,更遑論要煮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她以金融業為例指出,初期金融業多半會聚焦在如何找到或取得資料,只是資料是從多管道取得,過程中往往較為發散,多半也會存放在各自的獨立系統中。再加上,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蓬勃發展,資料獲取變得更複雜,資料運用也開始浮現一致性問題,迫使企業不得不開始考量資料治理。
黃淑珍指出,如果只是將資料放在資料庫,充其量也只是完成存放而已。現今企業面對的挑戰其實是資料不對等、不一致,甚至是資料給錯的問題,「其實只需要把資料視為公司的資產,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治理知識,並且給予妥善的管理規劃。從資料取得、管理到產生價值,過程中也需要有實踐的方法論,但在此之前,企業須先有策略目標,並且對資料加以判別,例如公司現今或未來的策略方向為何,與哪些資料資產有關,畢竟資料治理最重要的目的還是要產生效益並取得好處。」
從基礎支援數位轉型
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創新驅動下,不論是新興金融科技或是工業4.0,都已開始經歷本質上之質變。無論產品服務、營業模式或組織文化,企業皆已擬定相關轉型策略,而這些轉型策略的實現都需要資料治理技術來支撐才得以實現。若沒有資料策略、健全的資料治理組織、可長久推動的資料治理制度與流程,以及相關之資料管理技術平台支援,這些轉型策略將流於形式。
叡揚整合事業處平台服務部經理李柔強調,資料治理策略除了為資料資產提供保護與監督,更可做為數位轉型發展之驅動力。她以金融業為例指出,倘若金融業者的目標是希望以資料驅動決策文化、打造細致的個人化服務、創造便利的數位體驗或是打造生態圈與異業結盟,那麼就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著手,像是在增強資料分析能量時,可導入完整的資料治理機制,控管資料品質與使用;或是用以控管資料品質,進而強化資料分析、資料驅動決策等資料使用狀況;資料安全性方面,也可以利用資料治理機制來遵循資料蒐集與存取之相關法規,降低資料使用風險;或是藉由資料治理有效管理分散雜亂的資料,最大化資料背後價值,協助企業達到以資料驅動之最佳決策。
不過她也觀察到,雖然資料治理的意識已逐漸抬頭,儼然形成一股趨勢,關注者也從金融擴展到政府及重要基礎建設機構,不過大部分的企業雖然在意識上已理解到資料治理的重要性,但目前多數仍處於觀察或規劃階段。